王武岗
【摘 要】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世界战争立体化发展趋势、解除新中国安全威胁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对敌斗争需求、统一台湾的历史使命、人民军队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实践基础等。
【关键词】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16-03
毛泽东根据人民军队建设实际及巩固国防和军事斗争的需要,逐步将空军建设提上日程。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内容丰富,它明确了空军在军队现代化、巩固国防、完成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涵盖了加强空军建设的一系列原则及基本途径,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前提:世界战争立体化发展趋势
空军力量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飞机,随后,欧洲各国迅速加强了对飞机的研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正式走上战争舞台并引起了人们对空中军事力量的关注。在飞机出现之前,人类战争是平面战争,传统的战场局限于陆地和海洋,飞机的出现则将人类战争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英国对于航空兵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认识较早,于1918年4月1日成立了英国皇家空军,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空军,空军从此成为同陆军、海军并驾齐驱的军种。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并没有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根本条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斗,“从1940年至1945年的5年时间里,仅英美盟军的对德战略轰炸就出动44.4万次。其间,动用过144万余架次的轰炸机和268万架次的战斗机。一共对敌投下270余万吨炸弹。有人曾作过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先后参战的军用飞机共有70万架,投弹500万吨。”[1](P.1)空军的出现使世界战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空中战争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走向。
长征期间,由于缺乏空军,“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2](P.150)抗战之初,虽然中国空军已初具规模,但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整体实力仍远落后于日本,不足以取得制空权。即便如此,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渐渐处于从属他位,主要协助美机进攻外,一直独立担负着对敌空战的重任,在正面战场上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给日军以沉重打击。”[3](P.33)对于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作用,毛泽东也做出了高度评价:“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4](P.352)
在世界战争立体化发展趋势的历史前提下,毛泽东的战争观也从平面发展到立体。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建立空军也逐渐提上日程,建立空军的任务在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最早明确:“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5](P.232)1949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奉命组建新中国空军,同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同刘亚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战争的样式是地面、空中、海上的立体战争。在这种国内国际环境下,我们仍然单靠陆军是不够了,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6](P.27)世界各國空军的发展实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军在世界战争立体化发展趋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前提。
二、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新中国面临的严重安全威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的压制、敌视、封锁,二是国民党集团潜伏下来的反动武装不断开展破坏活动,三是蒋介石凭借海、空军优势,调集大批飞机,对上海、杭州等城市进行空袭和轰炸。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2月,上海遭到空袭共计26次,加强防空已成为新形势下斗争的焦点。在上述背景之下,加强空军建设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解决新中国面临严重安全威胁、构筑强大的国防意义重大。对于空军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比如“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7](P.133)“海军和空军应该加强,尤其是空军,更应该加强。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就是对于头上的东西,没有办法应付,只得凭不怕死,凭勇敢,凭牺牲精神。然而在今天,我们有了建立和加强海空军的条件,因此也就应该着手建立起来”,[7](P.155) “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8](P.364)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个大国,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8](P.359)这表明毛泽东开始认识到空军强弱已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这些指示可以看出,毛泽东把空军建设和保卫国防安全紧密联系起来,把空军的建设摆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影响综合国力的高度,逐步明确了空军的战略地位。早在1949年3月, 毛泽东就站在构筑强大国防的角度认真谋划了海、陆、空军的建设蓝图:“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的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5](P.270)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正是基于新中国面临的严重安全威胁的背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三、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需要:统一台湾及抗美援朝的实际对敌斗争需求
对于解放台湾,在渡江战役开始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筹划,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社论基于解放战争的推进形势,明确了“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9](P.493)的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这同时也表明了用武力攻台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最早的一篇关于武力解放台湾的文献。同年6月21日,毛泽东、朱德指示要“准备占领台湾”[10](P.584),如果动用武力,就必然要开展渡海作战,这就需要一定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作保障,必须加强海军、空军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海空军“基本不具有在渡海作战中实施有效空中掩护和海上增援的能力”,[11](P.38)以至于金门战役造成的成建制的减员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12](P.18)造成金门战役失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轻敌与急躁”,[12](P.18)但“最重要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当时台湾有海军,有空军,而我军没有海军,没有空军,渡海登陆作战仅仅使用木帆船,空中没有掩护,海上也没有海军支援,客观条件是欠缺的。”[13](P.325)仅金门一战就造成了我军成建制的损失,充分证明了渡海攻台的艰巨性、复杂性。
建设空军成为渡海攻台作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海军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迅速取得制空权,“短期内是不可能的”,[14](P.79-80)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决定“根据朱德建议,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10](P.595)同年8月13日,刘少奇、王稼祥、刘亚楼同苏方开展会谈,“苏方表示原则上同意中共中央关于组建空军的设想方案”。[15](P.114)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为了准备进攻台湾,中央军委一直加紧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在加强海军、空军建设的基础上, “决定准备6个月内再组建两个歼击机团和一个轰炸机团”。[16](P.38)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考虑到当时的严峻形势,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但是,关于空军建设的目标、方案、计划等并没有随之而停滞,反而更加突出了空军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空军的特殊作用,空军成为影响朝鲜战争战局的重要制约因素,1950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高岗的电报指示中从整个战局的角度深刻分析了空军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敌人飞机对我的伤亡和妨碍大得使我无法进行有力的作战,则我在飞机条件尚未具备的半年至一年内我军将处于很困难的地位。”[12](P.108)对于出兵朝鲜,周恩来曾指出:“我们的陆军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空军海军不足,因为我们在去年春天才开始建空军和海军。”[17](P.76)苏联的援助为加快人民空军建设速度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50年7月13日,“为了催促中国下决心并尽快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18](P.33)斯大林计划向中国派出124架飞机组成的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师,而且还要“打算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我们飞行员的帮助下,教会中国飞行员,然后将全部装备移交给你们的飞行员。”[19](P.129)对于苏联提供的歼击师,毛泽东“拟将其配置在沈阳地区,其中两个团配置在鞍山,一个团配置在辽阳,这将有助于在我驻安东地区混成航空兵旅各歼击机航空兵团的配合下完成对我军及沈阳、安东、抚顺工业区进行掩护的任务。”[20](P.130)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实行边打边建的方针,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以至于“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21](P.233)抗美援朝战争客观上为志愿军空军提供了难得的实战环境,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快空军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正如毛泽东所述:“我们过去打了二十几年仗,从来没有空军,只有人家炸我们。 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 大炮、 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如果明年再打一年,全部陆军都可以轮流去训练一回。”[8](P.316)经过实战锻炼,中国空军取得了的辉煌战果,丰富了建设现代化空军的经验,中国空军发展到“拥有 27 个航空兵师,3000多架各型飞机,共有飞行员、机务人员和地勤人员25万人,从数量、规模和实力来看仅次于美苏,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22](P.39)
四、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人民军队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建设实践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兵种单一、装备落后,基本上全部依靠步兵进行作战。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很早就认识到了创建空军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督办盛世才凭借苏联的援助在新疆开办了一所航空学校,中共中央挑选了43名红军干部专门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面临着追剿残敌、向全国进军的任务,尤其随着解放台湾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实际对敌斗争的迫切需要,单一陆军的形势已亟待改变,人民军队必须逐步发展空军以及海军等军种,这是人民解放軍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1949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同刘亚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今后要建设三军协同作战的人民解放军。没有空军和海军,我们的国防是不能巩固的”,[6](P.27)并明确指出“中国是个大国,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23](P.239)在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针对近代以来我国屡遭侵略的历史,毛泽东庄严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5](P.345)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告各军区和各野战军空军司令部成立,1950年4月14日海军司令部宣告成立,中央军委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组建了防空军和公安军及其领导机构,人民解放军诸军兵种合成体制的步伐不断加快。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发动了一江山岛战役,经过三天战斗,成功解放了一江山岛,这次战役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同时动用陆、海、空开展联合作战,这在我军征战史上尚属首次,我军诸军兵种合同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毛泽东空军建设思想正是在人民军队在人民军队建设的实践中、由单一兵种到诸军种合成军队转变的大背景下不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钟华.世界空军武器装备[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1.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柴俊青 ,张春生.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 [J]. 殷都学刊,1992,(3).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徐秉君.组建新中国空军:刘亚楼两次赴苏谈判始 末[J]. 福建党史月刊,2010,(9) .
[7]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M].北京:军事科学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 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M].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逄先知.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下卷)[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刘舸.建国前后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 本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
[1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叶飞.征战纪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4]王苏红.空军征战纪实[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 社,2000.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孟昭庚.新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是如何搁浅的[J]. 党史文汇,2010,(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 院.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
[18]沈志华.对朝战初期苏联出动空军问题的再考 察——根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解密档案[J].社 會科学研究,2008,(2).
[19]斯大林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空军掩护等问题致罗 申电[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6) .
[20]罗申转毛泽东关于对中国提供空军掩护等问题致 斯大林电[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6).
[21]齐德学,赵一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四卷)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22]赵学功.抗美援朝与中国军事现代化[J].理论视野, 2010,(6).
[23]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M].北京:军事科 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