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红
摘 要: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大家都会发现一些带有历史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深远,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有限,这些课文的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孩子们对这类课文的兴趣也不浓厚,如何教好这类课文,本文从背景资料的铺垫,历史人物,历史词语的拓展,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历史背景 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历史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
一、历史背景的铺垫
历史题材的课文具有特定的历史气息,离现在的学习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只靠文本去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由学生自主搜集或教师适时补充历史背景资料就尤为重要。比如在教授《卧薪尝胆》时要给学生介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残酷及吴越相争的前后过程和由此带来的历史影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越王勾践为何要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直至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耻辱。教学《虎门销烟》时,我又补充了虎门销烟前中英贸易状况,1799~1839年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由此给清政府财政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让学生观看了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惨不忍睹的照片,学生深刻领悟到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使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在执教课文《半截蜡烛》前,让学生就这篇课文的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广泛的讨论,并说出已经了解的和想要了解的。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所犯的罪行深恶痛绝。上课时学生通过电影视频画面的观看感受到文本气氛的凝重,认识到一场没有硝烟却令人窒息的斗争。
二、历史人物的挖掘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历史素材的文本,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非常丰满。他们在文本中和文本外的故事同样精彩,因而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传奇性的,不同寻常的人生,才能更客观,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实现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的愿望。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顾茅庐》时,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而是随即设计了走进“三国”系列阅读活动:1.读练习中的八个成语,结合“三国”事例评述诸葛亮的一生,构建鲜活的立体的诸葛亮的形象。2.读诗歌、文献、《史记》中有关诸葛亮的评价,认识这一人物的历史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充分感受到林冲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我通过补充阅读“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梁山聚义”等,使学生感受到林冲多样性的性格特征。他既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同时又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终被逼上梁山,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在上完《七律长征》后,我专门上了一节拓展课,提出问题: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请同学们上网查找毛主席诗篇及毛主席相关资料,制作PPT交流。学生查到了《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等,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也领悟了一代领袖的伟大,促使学生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过好历史词语关
所谓“历史词语”,是指那些只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才该使用的词语。随着社会发展,有些词意发生了演变,有些词语已经消失。教学这类词语要根据学习课文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些词语只需要知其大意即可。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李广射虎》的“西汉时期”、《祁黄羊》的“春秋时代”,只需要知道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至于具体哪年到哪年无须多问。一些地名同样如此,如《卧薪尝胆》中的“会稽”、《少年王冕》中的“七泖湖”等,只需要知道那是当时的一个古地名,如今确切在什么地方无关紧要。一些人名也不用解读,如《祁黄羊》中的“解狐”、《公仪休拒收礼物》中的“子明”等。
有些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祁黄羊》一文,要推荐的“中军尉”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文中有三句话已经点明。开篇写到中军尉的职责“负责统领驾驭战车的士兵”,文中借悼公之口说出“中军尉职责重大”,又以祁黄羊之口说出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
有些词语可补充注解或直接告知。《孙中山破陋习》结尾写道:“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可以告诉学生,“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临时大总统”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被推为国家元首的称呼。这两个词语都不是重点,无需过多解释。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开放,将影像、声音、图片等多媒體形式引入历史题材的语文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拉近与时空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更准确地感受文本。在教学《卢沟桥烽火》这一课时,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看配乐画面,当学生在低沉、悲伤音乐背景下看完一幅幅日本侵华时百姓们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画面时,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被迅速激起,他们纷纷谈自己的体会。这个交际情境的创设极大唤起了学生的爱国之心,为后面课文内容讨论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课文描述的是红军过草地发生的故事,那段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一定差距,为了让学生理解甚至“走进”当时特定环境,上课时我用课件出示红军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过草地的行军画面:他们装备极差,战士们极度疲劳,步履维艰,有的拄着木棍,有的走不动了坐在石块上喘气,有的跌坐在雪地里……这些画面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条件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情感的共鸣。
结语
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它打开了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的大门,开启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些题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故事,把握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让信息化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使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