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宁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日渐加快,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不仅推动着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也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城市图书馆发展较完善,但基层图书馆却相形见绌远未满足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本文将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环境,就基层图书馆发展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基层图书馆 服务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01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再到十九大报告中以42次高频出现,深刻体现着“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改革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这种大趋势下,作为文化知识传承载体的图书馆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者城市中心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较为完善,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其发展则相对滞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趋势下,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基层图书馆的广度和密度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展开基层图书馆建设是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所必须重视和正视的问题。
一、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推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诚然,图书馆建设也不能绕道而行之,必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之规律,顺利进入生态文明建设之大潮。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基础,社会发展始终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图书馆事业的前进发展亦然。
2.公共图书馆分布失衡严重
目前,公共图书馆分布不协调,总体呈现富有穷无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城市中心区域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由中心向外围扩展至城乡结合部公共图书馆数量及规模逐渐减少、降低,广大农村公共图书室踪影全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亦呈现严重分化趋势。当下全国各地基层图书馆覆盖率低,人均图书馆占有率也很低,远不能满足居民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分布失衡和基层图书馆缺失就是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侧面反映。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步伐,就应当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逐步改善图书馆分布不均的问题,使城乡居民共享文化资源,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3.国家法规和政策支持
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图书馆法》,它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新征程。图书馆是一种媒介,它将人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扮演着与时俱进的重要角色。因其重要性,文化部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各地方加强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对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统筹规划建设,并且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建设,村级不具备单独设立图书室条件的,可开辟图书阅览区。《图书馆法》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由此来看,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不论在法律上还是政策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指示,尤其强调基层图书馆的普及,因而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推动基层图书馆更好的建设和完善。
二、基层图书馆建设对策思考
1.内外兼修,天、人、物三者合一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变差,世界各国早已警醒,我国也不例外。图书馆既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故而图书馆建设既要遵循生态规律,又要完成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
何为内外兼修?所谓“外”就是其选址、建筑形态等外部因素,“内”就是藏书量、内部基础设施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楼林立,图书馆建设也是气势不凡,乍一看外观设计新颖一流,用网络语言描述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真正走进图书馆,内部图书资源陈设简陋、基础设备设施陈旧及服务人员不到位等众多问题一拥而上,与其华丽的外表显得格格不入,这就出现了高大空、洋贵奢而又没有丝毫内涵的现象。事实上,这类“摆设”式的图书馆华而不实且资源浪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背道而驰,同时也没有完成传递文化、丰富人们学识的目的。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所倡导的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基层图书馆建设必须根据该片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建馆地址和规模,建造过程尽量节能环保,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减少耗材,打造生态化图书馆。虽然图书馆规模有限,尤其是基层图书馆,但重要的是要做到其“肚量”无限,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应不断提高、专业队伍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外有形、内有料”要成为图书馆建造所追求的目的,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天、人、物三者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图书馆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图书馆建设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打造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能环保的生态化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的和谐就是要使读者进入图书馆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使自身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就是要使读者通过图书馆这一媒介不断提升知识视野,正确认识人与人及大自然的相处之道,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文化知识逐渐内化为行为自觉,最终达到人、大自然和图书馆良性循环发展。
2.与时俱进,探索互联网+思维
信息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发展更新,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各地区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交织成一张知识联结的网,让知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限延展。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基层图书馆建设要紧跟时代,顺势而为,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在这方面济南市图书馆树立了一个典范,它推出了“书香泉城 享阅到家”服务。读者通过“济南市图书馆微服务”微信服务号,选书“下单”,即可享受图书送货上门服务。这是山东省内首家推出“互联网+”服务的图书馆,它将O2O这一新兴模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借助先进的“互联网+”理念和物联网技术为读者服务,发展图书馆事业。这一成功经验值得基层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图书馆借鉴学习。当然,尽管基层图书馆各方面水平尚达不到市及以上图书馆的标准,但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基层图书馆尽可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如今省、市、区(县)、村公共图书馆(室)利用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基层图書馆完全可以借助大平台满足读者更广泛的需求,比如开辟就近图书馆网络联盟,结成发展帮扶对子,或者利用微博、微信等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功能。互联网技术以其快捷便利的优势为大众所喜爱,并且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所以图书馆应该更好地与网络“联姻”,逐步“让借书像点外卖一样简单”成为常态。
3.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基层图书馆是基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建,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提供基本服务是其基本宗旨。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形象的代言人,现代化图书馆最先进的服务手段是信息化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目前,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有多层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定点延伸模式的总分馆体制和图书馆联盟、流动延伸模式和数字技术延伸模式。图书馆是读者精神的天堂,在基层图书馆缺乏或基层图书馆设施和服务滞后的情况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创造良好舒适的阅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服务。不仅让读者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还能切身感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专业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对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不同阅读群体提供精良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可以借鉴“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即根据不同读者群体实行一个服务小分队对一类群体的精准对接。不同地区基层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借鉴经验,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方式。
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这就使得普及乡村图书室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的题中要义。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群众的实际需要。还要积极探索基层图书馆发展新模式,有的放矢的打造具有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场所和精神交流空间,不仅能切实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有效助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宁,蒋飞云.服务于城镇社区的基层图书馆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0):110-111.
[2]陈茹.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图书馆,2015(03):33-34+47.
[3]赵静,刘亚飞,朱强.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一体生态图书馆建设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7):18-21.
[4]曹志梅,高中华.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图书馆建设思考[J].情报探索,2011(07):110-113.
[5]部先蓉,肖小云,易丽萍.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乡村图书馆(室)建设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