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17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节目《国家宝藏》,以展示我国九大博物馆的馆藏器物为中心,每期陈列一个博物馆的三件宝物,通过讲述宝物前世今生的故事,揭开蕴藏其间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寓意。多元的表现手段与独特的表现模式巧妙结合,科普性与娱乐性、明星效应与文化共鸣兼容共存,使得《国家宝藏》成为当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标杆,代表了其未来发展的新形态。
【关键词】《国家宝藏》 传统文化 文化类电视节目 新形态
正如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所言:“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电视,对之我们已习以为常。电视提供打发时间的渠道,已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①不仅如此,“电视在所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里都已成为主要的公共机构”,②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电视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元媒介”,它同时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③,具体表现为“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④。在此种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各大电视台利用电视来对传媒文化进行引导是当代社会的大势所趋。而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作为中国电视台的旗手,一直以来都在尝试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来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让受众普遍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例如通过《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鉴宝》《汉字英雄》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央视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引入银屏,彰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底蕴。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的推出,再次展现出央视宣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念。《国家宝藏》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其豆瓣评分高达9.2分,强势成为中国年度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匹黑马。
一、宣扬与守护传统文化的节目定位
尽管电视早已无处不在,但是仍有不少人对之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轻视态度,他们“对看电视常常怀有内疚之感,担心自己会上瘾,担心节目浅薄琐碎,自己该去做点更有积极意义的事。换句话说,他们担心电视节目脱离现实生活,使他们不能享受现实世界之快乐”,而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念,跟所谓的“高品位文化”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些人看来,“像读书这样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追求原本就显然比被动地看电视要好。”⑤事实上,如果制作精良、设计用心的話,电视节目也能传播“高品位文化”,也能成为像读书那样的“有积极意义的追求”。《国家宝藏》的出现再一次印证电视节目也能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
在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无数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国家宝藏》中,每一件宝物都是国家的宝藏,我们都能从中窥探到那个时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传承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但是在当下社会中,在市场化、娱乐化、庸俗化的猛烈冲击下,物质文化遗产愈发被边缘化,进而使得我们极度缺乏文化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被附着了强烈的物质文化守护意识。守护国宝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且让更多人拥有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这一点正是通过文化传承人讲述国宝的故事体现出来的。而激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则主要是通过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并与今生故事相结合和相对比,从而展示国宝自身的传奇性和中华文化的璀璨历史。所以在观看《国家宝藏》时,很多网友在弹幕里写下类似的话语——“这才是中国的综艺”“不为利益,只为弘扬”“太走心了这个节目”“看哭了,太让人感动了”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受众对《国家宝藏》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虚实相生和古为今用的表现形式
一个节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栏目组的策划和筹备,而《国家宝藏》的节目策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通过讲解员张国立进行开场的介绍,将受众引入到节目之中;第二,国宝守护人现场演绎基于事实、合理虚构的国宝前世传奇;第三,国宝传承人讲解国宝的今生故事;第四,升华总结,国宝守护人和今生讲解人宣誓,并被授予印章。在节目流程策划的四个方面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方面算不上新颖,有些“新瓶装旧酒”的味道;最引人注目的创新点,当属对国宝前世和今生故事的现场演绎。
前世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笔者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这也表现出《国家宝藏》节目组在电视美学上的探索与追求。“虚实相生”被公认是“中国哲学、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如何创造意境的问题上,“虚实相生”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⑥在美学领域,所谓“虚”是指“空白”“未定点”,“作品结构中留下的意义空间,用以激发接受者的想象”,而“实”就是“已经写出的部分”。⑦“虚”与“实”共生交融、互为依存,而“虚实相生”自古被看作是艺术水平的重要表征,譬如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论家方薰就说过:“作一画,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笔之正反虚实、旁见侧出无不到,而却是随手拈来者,便是工夫到境。”⑧前世故事,在制作精良的舞台背景下,国宝守护人以话剧的形式进行现场演绎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国宝传奇故事,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该国宝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这样既保证了节目所需的娱乐性,还给人雄壮、高昂的民族自豪感。
“说古”还是为了“今用”,为了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国家宝藏》在前世故事之外还使用今生故事。今生故事是指仍旧健在的文化传承人和守护者讲述自身的真实经历,从而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之中,一起为延续中华文化的火种添砖加瓦。例如在《国家宝藏》第一期讲述各种彩釉大瓶子“瓷母”的今生故事时,节目组请来了目前服务于故宫的志愿讲解员们,其中有的已经年过八旬,有的做过十几年志愿讲解员,有的是新加入的。这些人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中央郑重宣誓,立志用生命来捍卫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职责,尽心尽力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着每一件国宝的历史源流。通过这些感人的小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献上一份光与热。
通过前世故事与今生故事的有机结合,《国家宝藏》成功地将“古为今用”融入到节目的创制之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古为今用”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通过加工历史事件来为当下服务,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历史生活而表现历史生活,是为了用它来教育今天的群众,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于今天的人民,今天的斗争有益。”⑨《国家宝藏》通过前世故事与今生故事相互融合的方式,将古与今对立之中产生统一,在追溯文化根脉的过程中试图获取建构当下文化体系的信心,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三、选秀模式的灵活变用
现代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引领着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和接收内容,其中电视的地位尤为突出。在目前我们所处的“读图时代”里,“栩栩如生的形象建构了电视的支配性地位”,电视成为“大多数人最重要的信息接触渠道”。⑩对于选秀而言,电视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认为电视是“平民选秀的‘始作俑者”,因为“电视所能造成的煽动性和情绪效果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而这正是娱乐选秀节目所需要的”。11
当下中国的选秀节目繁多、形式各异,但都是以人作为主体,而《国家宝藏》独树一帜,以物作为主体,人不过是起着介绍、引入、评点、烘托的辅助作用,国家文物才是节目的主角和核心。《国家宝藏》灵活变用了选秀模式,事实上也取得了不错的节目效果。《国家宝藏》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博物馆联合坐阵,从九大博物馆中各自甄选出三件国宝重器,分别由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并由人物传承人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按照节目规则,在每个博物馆推举的三件国宝之中,只有一件国宝可以入驻故宫的《国家宝藏》特展之中。观众可以通过CCTV《国家宝藏》的官方微博、微信进行互动投票,也就是说,是投票观众决定了哪些国宝最终能够成功入驻故宫。这种模式实质上与选秀大体无差,包括在每件国宝的前世故事与今生故事演绎完成之后,国宝守护人和今生传承人会宣誓,并被颁发守护印章,这其实就是在为他们各自守护的国宝拉票助威。
居高不下的热度表明《国家宝藏》对选秀模式的灵活变用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也是大势所趋,“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电视选秀节目的诞生和流行也是一种必然。新媒体迅速发展并且与传统媒介的紧密联动为节目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最便捷的途径”,与之相应的,“席卷全球的娱乐化浪潮后浪推前浪,站在风头浪尖上的电视选秀节目则成了眼前最让人瞩目的一道风景。”12在这种大背景下,央视顺势而为,独具慧眼,在经过一番精心细致、光彩动人的包装与改造之后,成功将选秀模式融入到《国家宝藏》之中。《国家宝藏》将“平民选秀”改造为“国宝选秀”,既迎合了当下风靡全球的选秀热潮,也进行了大胆而讨喜的创新,自然也就能收视与口碑双丰收。正如前文所说,《国家宝藏》的节目定位是弘扬华夏文化,让受众从中获取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国家宝藏》节目组开通微博、微信互动投票的目的是希望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国家宝藏》由此从单向度转变为双向度,实现了对科普类节目、选秀类节目的双重超越。
四、科普性与娱乐性的巧妙结合
《娱乐至死》里有这么一段引人深思的话:“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会接受它并且喜欢它。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50年前担心过的,现在终于发生了。”13“电视以其特有的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世界”14,足以见得电视对于现代人所起到的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正是因为电视在现代社会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电视节目不应该只追求收视率,更应该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职责。这是电视节目应该做到的,而且也是它们能够做到的。部分人误以为电视的主要特性在于娱乐性,为现代人提供各式各样的视听产品和文化服务,实际上电视还有另一项重要的特性——科普性,即对社会大众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特质,正如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所说:“事情的处理可能有几种方法,但是电视偏向某一种。而且,这种倾向性的解读与电视、其他媒体以及整个社会上表现出的强大有力的且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并行不悖。”15简而言之,电视不仅带有科普性,而且应该主动承担起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即便是娱乐综艺節目,也包含了这种可能性。
在现代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科普性与娱乐性的完美契合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磨合过程,而《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脑洞大开》等节目让我们已经看到了雏形,《国家宝藏》则是发展至成熟期的一种表征。《国家宝藏》将大气磅礴的国宝重器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却并未生出它们是“老古董”的感受,原因就在于节目组精心设计的前世与今生的传奇故事。中国老百姓向来有听故事,尤其是传奇故事的喜好,比如20世纪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今古传奇》杂志,该杂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以传奇故事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今古传奇》,还是《国家宝藏》,它们根植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上,《今古传奇》是将传奇故事在纸上演绎,而《国家宝藏》是利用当红明星和老戏骨将传奇故事在舞台上演绎——这种形式很像中国传统的戏剧演出模式,观众坐在台下,演员站在台上——这本身就是文化寻根的一种表现。对戏剧演出模式的模仿不仅是在重返文化之根,而且也保证了节目自身的趣味性。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宝藏》的节目组已经找到了一条将科普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这为当下其他电视节目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典范,即如何做到既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将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同时又精准地传达出节目定位和节目理念,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职责。
通过考察《国家宝藏》在传播视角、传播模式、表现手段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出该节目想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走向广大受众的意愿和努力。《国家宝藏》通过国宝守护人的讲述与演出,采取的主要模式为以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由传承人诉说国宝的今生故事,这样不仅将明星与国宝融为一体,还借助传承人和九大博物馆院长之口普及相关的文物知识,实现了娱乐性与科普性的有机统一。《国家宝藏》不仅一如央视其他文化类电视节目那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还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幽默手法对器物的“前世”与“今生”精心包装,构建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生动风趣而又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让受众既见识了中国传统器物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得天独厚,又让他们深受感动,浓郁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这就是不沿袭此前的说教模式所带来的好处,也是《国家宝藏》能够以一匹汗血宝马的姿态从“娱乐至死”的娱乐业时代16成功突围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如果想要将受众重新拉回到屏幕前面,讲坛类、科普类、鉴宝类等传统文化节目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而《国家宝藏》以一骑绝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为之提供了一个鲜活而有力的参照系,甚至可以说它显示出传统电视文化娱乐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代表着这类电视节目全新的形态和可能性。
注释:
①②⑤1415[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15-27.
③④1316[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105-106-109.
⑥⑦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3-124.
⑧[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⑨张真.古为今用及其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
⑩1112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5-163.
作者简介:王茜,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传媒系新闻与传播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