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炀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是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却遭遇了一系列困境,如传统文化教师师资问题、传统文化课程设置问题、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问题。因此,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我们需做到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进校园,还要扎根校园,长出新枝,结出硕果。
1.传统文化师资问题
教育成功与否与师资关系密切。当前传统文化教师师资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缺、弱、差”。“缺”是缺乏能教授传统技艺课的教师,如书法、茶艺、戏曲等。“弱”是指仅少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多数中小学教师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基础薄弱。“差”是指教师教学的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极为普遍。
2.传统文化课程设置问题
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学校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导致校园变成了“大杂烩”。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更是五花八门。在课程内容上:有的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有的选择儒家经典“经”“传”“记”,还有的选择唐诗宋词。在课程学习上:有的选择各类传统文化课程同时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有的选择专攻一类,深入分析。课时安排上:有的选择按照课时开设固定的专业课进行;有的利用学生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还有的选择专题训练,如开设“孝文化”“德文化”的专题作为教育内容。由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课程设置易散乱,不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3.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问题
在扑面而来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不少学校围绕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考点灌输,所以学生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和系统学习。其次,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片面追求学校“升学率”,加之传统文化师资也匮乏,导致不少学校纵然有其心,也无力执行。最后,尽管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但是学校在实际开展此类活动时,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一阵风”。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所以配备两份课表来应付教育部的突击检查。
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于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国家可以统筹安排各类培训。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寻找当地有名望的书法协会、戏曲协会等专业教师,为学校传统文化课提供教学指导。当然,还可以挖掘家长资源,请具有专业传统文化技能的家长走进校园,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2.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中小学校应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第一,学校师生积极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进行国学教育,弘扬历史傳统文化。学校鼓励开展国学教育,将国学的精华融入教学中,让教学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创新校园文化,整合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在校园里,将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中,才能营造出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增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新编的中小学教材里增添经典文化内容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我们也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材。把传统文化中有关规律性的、方法层面的、审美层面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不同学段的教材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1]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 [J].教学与管理,2016(3):41-43.
[2]吕丽莉,奇 伟.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