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刚
最近有个在互联网上被炒得特别火的话题,叫作“消费降级”,其意思大概就是以前敢花的钱现在不敢花了,以前舍得买的现在不舍得买了,买同样功用的东西开始比对价格了。
不少人还真能找出几个所谓“消费降级”的证据,而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榨菜、二锅头和方便面这三大“朴素生活”必需品了。他们会拿出数据来说,涪陵榨菜和康师傅在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增加了八成,而二锅头的同期利润也较去年翻倍,把酒业中的“大佬”茅台和五粮液甩在了后面。公司业绩这么好,说明消费的人多,而消费的人多,这岂不是实打实地说明大家都开始消费降级了吗?
这种数据的堆积,再来一点简单的逻辑推演,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全国人民在一边泡着方便面一边嚼榨菜的假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知往往会反映部分现实,但起码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消费降级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伪命题。
要反驳消费降级说,我们同样可以先从三大“朴素生活”必需品入手。比如,翻看涪陵榨菜的财报我们就可以得知,这家公司的强劲业绩其实主要来自于从去年开始的普遍提价。一包榨菜本身没有几块钱,如果公司能够在增进质量的同时提价10%-20%,不但普通的消费者能够承受,公司也可以从中获益。吃榨菜的确看起来不够高档,但如果消费者能够承受更高的价格,同时获得了更好的产品质量,你说这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
如果说三大消费品只是从微观层面证明消费没有降级,那么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增长速度则是从宏观层面打了消费降级的脸。今年的数据虽然有所放缓,但整体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消费不仅没有降级,反而还在升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人消费结构正在变化——实物消费占比逐渐下降,而服务消费却在大幅上升。在过去的几年,我们的确认为吃山珍海味、穿名牌等实物消费是自我满足的第一要务。但最近几年,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变得更为理性,并把更多支出用于娱乐、教育与旅游等服务型消费,而这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共识。
无论实物还是服务,我们都可以证明消费降级是不成立的。但消费降级这个词能在短时间内如此走红,甚至引发大众焦虑,也有现实原因。这几年房价持续上涨,显然增加了不少家庭的负债。投资领域的一些资产泡沫轮番破灭,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家庭的财产状况。财产少了,负债相对就增加了,而此时如果又来点什么房租上涨、人民币贬值之类的消息,普通人难免会增添负面情绪,就会寻找一个吐槽和发泄的管道纾解情绪,“消费降级”也就这样成了民众调侃和自我解嘲的一个“哏”。
中国的消费仍在强劲增长,炒作“消费降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哗众取宠、贩卖焦虑。不过,这种名不副实的情绪倒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让我们更加关注消费本身。消费者的敏锐感知不但能反映经济变化,消费者的行为也常常因为对未来的预期变化而变化。比如,如果大家突然觉得未来的收入增长可能要放缓,或自身的债务比重有增加的趋势等,那么人们就可能减少消费,甚至进入消费观望状态,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生产。因此,尽管消费降级在当下是个伪命题,但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追踪消费者情绪,注意预期的引导,并且在适当时机采取刺激消费的举措,都是务须关注的大事。▲(作者是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