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嵌入《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

2018-08-29 08:11湖南城市学院韩晓娟曾磬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学课题组

文| 湖南城市学院 韩晓娟 曾磬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框架,多年来一直沿用老八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但随着社会的的进步以及建筑学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也一直在被更新中。从四年制的教学发展到五年制,分散教学到集中式教学,匠人式培养到全面型人才的塑造,建筑教学模式一直在改变和进步中。

1.教学现状

我校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是应对中小城镇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与实践课程中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的设计过程要求简单化,建筑结构与构造等技术课程要求不高,使学生在初期阶段对建筑的认知出现误差。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

1.1 设计方案单一

《建筑设计》的课程设计中,因为任务书更新不及时,多年来重复老八校原有的单一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会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任务书的非真实性,学生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前期调研与分析,大多是学生只能依靠网络或图书资料调研,且因为参看相同的案例,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和单一。

1.2 忽略建筑细部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课时并不充足。为节约课时而以建筑类型讲解设计方法,过程简化;学生在设计中往往会过于模仿建筑的形式,而无法理解建筑内涵;成果表达盲目攀比制图效果而忽视建筑细部设计,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化方案。

1.3 高分低能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建筑基础知识不扎实,会学不会用,高分低能现象明显;建筑技术知识掌握不足,知识体系不健全,从而影响到建筑方案,使其过于浮夸,实现率过低等等。

针对这样的现状,本课题组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过去的两年中实施教学尝试,借以改变这一现状。

2.教学改革

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二年级组教师团队为基础,对建筑学专业课程进行整与部署。首先是对在校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其在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并分析问题原因;其次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解决的试行方案,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是总结,提出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与方阵。

2.1 调研问卷及分析

在对建筑学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与课后答疑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表面。

以《建筑构造》等技术课程为例,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调研结果显示:其中有21.5%的同学表示仅仅是“看懂”,虽无法完全理解,但对知识的框架有个基本了解,这一部分学生大多是班级中比较刻苦认真的学生,主动性意识较强;而大部分的同学(57.6%)完全是死记硬背专业理论知识来应付考试;仅有8.9%的同学表示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这一部分学生的统一特点是均在学院的实训室学习,平时所学能尽快地应用于实践。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分析讨论,课题组认为“主动学习”和“及时应用”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2.2 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建立

如何让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知识“及时应用”呢?

首先根据我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课题组首先调整课程框架与设置,即以《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作为贯穿建筑学所有学年的专业课程。建筑基础课程与技术课程均为主干课程服务,而实践课程与主干课程相互补充,最终实现共同进度的目标。由于主干课程的建立,其教学课时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满足后期教学改革的需求。

2.3 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

所谓微课嵌入式教学,即将部分课程模块化,使其划分为单个独立章节,再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穿插式讲解。

2.3.1 类型划分

作为主干课程的《建筑设计》,课程所包括的4个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区分与规划,让其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主干的作用,能从简单到繁复,从基础到提升,有利于辅助知识的植入。按以上要求暂定其为即餐饮类建筑,居住类建筑,单元组合式建筑和活动中心类建筑。

为了避免设计雷同的现象,方案将选择真实地形,增加前期调研与分析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2017级建筑学设计课时已由88课时增加到128课时,为设计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

表1 建筑课程体系表

2.3.2 专题教学

原有的类型教学,过于细化单一建筑类型的设计方法讲解,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设计方法的学习,在《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中会努力淡化建筑类型的学习,而是将这一类建筑作为载体和依托,介入建筑专题的讲解,使学生系统了解建筑理论知识。

将建筑相关的设计方法与理论划分为若干建筑专题,如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尺度、建筑流线、建筑场地和组合方式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学会相应载体的设计,同时掌握的是设计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会学会用,举一反三。

2.3.3 微课植入

所谓微课,是将完整的课程呈现碎片化学习的内容与过程,一般教学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教学内容少而集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建筑构造》等课程是《建筑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及时应用”是这类课程知识最好的掌握方式。因此在设计课程中,植入相应的构造微课,让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化到主动式学习。例如:餐饮类建筑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与空间设计能力,并了解各个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与流线,掌握从内到外,从功能入手的设计方法。教学中会以“功能与空间”为主题,以餐饮类建筑为载体进行讲解,同时嵌入相应的构造微课“墙体”“门窗”“屋顶”等知识。(具体操作见表1)这样学生不仅仅学会这一类建筑的设计方法,更多的是对建筑设计基本元素和方法的认知。

再比如,在单元组合式建筑的专题教学中,课题组以6~9班的幼儿园设计为主干,教学中除了讲解幼儿园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穿插讲解建筑空间与体量的组合方式。由于组合式建筑的特殊性,学生会多次使用各种类型的墙体与楼梯,因此建筑构造中的复合墙体与楼梯部分的教学会顺势以微课的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课程中去。因为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更强,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积极,并且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设计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到,用到,掌握到。

2.3.4 成果表达

最终的教学成果,学生除了完成建筑设计课程要求的图纸内容,还可结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构造作业。这样,真正让构造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3.总结

教学改革框架和体系的建立,在院系的支持下,课题组分别以建筑学大二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试行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已有部分的成效:

全面更新的设计任务书,并提供相应地真实地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时的增加,前期调研时间充足,地形的测量,周边环境分析、人流分析、日照分析等数据的统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加真实、饱满,并附有个人特点;专题式讲解与微课嵌入式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理解也比其他班级透彻,与同级的构造考试成绩相比较,及格率高出21%,优秀率高出17%。

多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让笔者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教学方法的进步,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创造丰富有趣的课堂氛围。当然,为了适应日益更新的社会需求,这种改革和尝试还将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建筑学课题组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