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越十年蜀翻“天”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之际

2018-08-29 08:11:40薛学轩张明建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镇乡汶川灾区

文|薛学轩 张明建

“‘川’越十年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汶川大地震发生10年后的今天,行走在脱胎换骨的四川灾区,这是人们深切的感受和由衷的感叹。

伤悲、绝望、眼泪、黑色瞬间,大地撕裂,满眼断壁残垣……

喜悦、希望、笑脸、锦绣山川,美艳如画,处处胜似从前……

强烈的对比,起因于10年前那场刻骨铭心的灾难,形成于10年间这段浴火重生的磨砺。

10年前的5月12日,八级强震猝然袭来,惨烈空前,全球震惊。

浴火重生的汶川县城

灾后重建的汶川县水磨镇如诗如画

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新家园

大灾面前,四川坚强挺立,崛起危难,化危为机。

10年过去,四川没有垮,四川经济没有垮,四川的精神没有垮。今天,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看到的是“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浴火重生,生机盎然,

这10年,四川人穿越灾难,书写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奏响了砥砺奋进的时代强音。恢复重建,百年大计。成功地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千家规划设计单位、万名规划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规划大会战,集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以及702个镇乡、2197个村庄的重建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形成了全域覆盖、层次完整的规划体系。

这10年,四川大地沧桑巨变,重建后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优化,民生事业提升,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城乡住房优先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重建和修复了8283所各类学校和2292个医疗卫生机构,新建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设施,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如今的灾区,新村落融入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新城镇拔地而起,遭受重创的39个城镇重建一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汶川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水磨镇的蜕变

这10年,灾区重生,是一次质的飞跃。夯实基础,利在长远,恢复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29692个重大项目,灾区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成干线公路5600公里,农村公路3.3万公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0年时光,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优势企业,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成为灾区发展新亮点。

10年时光,尤其是党的18大以来,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27.1万人降至2017年底的2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6%降至2.1%。

10年时光,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39个重灾区县建成面积由2007年的422.5平方公里提高到2016年的731平方公里,镇乡由509.93平方公里提高到800.77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7年的39.83%提高到2016年的83.28%,镇乡污水处理率由4.9%提高到28.3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7年的34.89%提高到2016年的96.09%,镇乡由19.15%提高到75.8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由2007年的25.72%提高到2016年的34%;城市燃气普及率由2007年的70.38%提高到2016年的88%,镇乡由16.4提高到32%,城市用水管理普及率由2007年的84.15%提高到2016年的92%,镇乡由61%提高到68%。

这是了不起的“三个跨越”。

与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四川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从废墟上挺立的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成为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四川人有理由自豪:灾后恢复重建,是民生优先与整体推进相协调的和谐型重建,是功能恢复与跨越提升相统一的发展型重建,是质量安全与廉洁高效相兼顾的阳光型重建,是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相衔接的合力型重建,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促进的开放型重建,是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相同步的人文型重建。

遭受世界罕见的巨大灾难,直面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重大工作没有耽误、民生事业没有耽误。

不但没有耽误,而且高效运转。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经济总量迈上3亿元台阶,达到36980亿元,实现10年翻2番,四川经济持续保持跨越提升的强劲势头。

发展的追求,是责任的诠释;发展的征程,是使命的担当。

这些年,四川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总体取向,化危为机、主动作为,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实现了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

梳理四川经济发展脉络,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不难发现其中转折性、跃升性的可贵变化——

坚持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实现了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现代产业,从整体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局部的跨越和赶超,全省工业规模已居全国第八位,连续10年工业增速列全国前茅,“7+3”优势产业“十二五”以来连跨4个千亿台阶。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不仅上块头,更有好势头。全球最大平板电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发电设备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全国第六、汽车石化工业快速崛起,第一建成全光网省,第一个建成“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第一个建成“省级数字城乡环境综合监管平台”,标志着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民生在四川加速发展。

汶川萝卜新寨-老寨

小金县官寨村

地震灾后恢复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灾后重建的汶川县三江水乡藏寨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路子,新型城镇化:“四大城市群”扬帆。党的18大以来,连续5年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套,农村住房改造150万户,改造棚户区和危旧房150万户,每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新型城镇化呈现健康发展态势,坚持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打造“一轴三带、四群一区”,注重通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字号”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绵阳、泸州、南充、宜宾进入百万大城市行列,近五年,新增城区面积625平方公里,277个小城镇列为全国重点城镇,7个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名列全国之最。

坚持新农村建设:“四种新模式”领航。四川从“兴业、家富、人和、村美”四大追求出发,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2015年11月,首届中国美丽乡村(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四川夺得多个头彩,第一个完成全国农村光网建设,第一个通过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验收,第一个推行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第一个创建旧村改造的“巴山新居”、“彝家新寨”、“藏区新舍”“乌蒙新村”等“四种新模式”引领全国。

领跑西部,追赶东部,西部经济大省加快迈向全国经济强省,四川站上了新台阶。

猜你喜欢
镇乡汶川灾区
云上远眺新汶川
绿色天府(2022年2期)2022-03-16 06:15:56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宁波加快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镇乡财政风险浅析
中国经贸(2015年22期)2016-01-05 07:04:27
发挥镇乡作用深入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汶川6年
“十二五”期间,北京镇乡交通设施发展思路研究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