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宾,陈殿绪,张 霞,许曼琳,鄢洪海,梁 晨, 于建垒,刘同金,董炜博,迟玉成*
(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 2.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 青岛 250100)
花生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的花生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1.6%,位居第一[1-2]。花生生产中经常受到一系列的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3-4]。花生网斑病已成为我国花生生产上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1982年首次在我国山东、辽宁等地被发现,此后在陕西、河南等省份相继发生[5]。花生网斑病从花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但在中后期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和茎也可受害,导致后期叶片大量脱落,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5-6]。
如今生产上主要应用化学药剂防治花生网斑病,以多菌灵最为普遍,其次是甲基托布津,特别是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大量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被应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药效不一。为了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对近年来生产上应用较多的化学药剂进行田间试验,以期为大规模应用新型杀菌剂防治网斑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试验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进行,试验地为多年重茬地,历年均有网斑病发生,土壤类型为砂壤土,0~20cm土壤肥力状况为:有机质12.7 g/kg、水解N 89.3 mg/kg、速效P(P2O5)49.6 mg/kg、速效K(K2O)93.6 mg/kg。花生品种为花育22号,起垄覆膜栽培,垄高10 cm,垄宽85 cm,双行播种,穴距12.5 cm,每穴2粒种子。
选用13种新型杀菌剂,详见表1。
试验共设14个处理,根据不同杀菌剂的使用说明配制药液,清水作空白对照(CK),多菌灵作为药剂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每处理施药3次,每次间隔10d。其他种植方法及田间管理与生产田相同。
表1 供试药剂种类
注:WG:水分散粒剂;EC:乳油;SC:悬浮剂:WP:可湿性粉剂。
Note: WG: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EC: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SC: Suspension concentrate; WP: Wettable powder.
表2 花网斑病的分级标准
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施药前和每次施药后10 d各调查1次,在施药后30 d调查1次,每点调查10株,根据为害分级标准记载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花生网斑病采用6级分级标准,分级标准及公式如下。
其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花生收获时,每小区实收4.25 m2计产,并随机取10株典型植株调查其主茎高、侧枝长、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果数;荚果晒干后称重计产,计算单株生产力并测定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
采用Excel和DPS软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以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3可以看出,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各处理间差异明显。其中防治效果较好的有: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75%肟菌·戊唑醇WG、10%苯醚甲环唑WG,防效均超60%,分别为72.08%、72.03%、71.06%、68.01%、64.60%;其次为12.5%氟环唑SC、25%吡唑醚菌酯EC、73%甲基托布津WP、1%申嗪霉素SC、70%代森联WG、32.5%苯甲·嘧菌酯SC、25%嘧菌酯SC,防效分别为59.17%、59.08%、58.56%、55.45%、54.55%、51.21%、44.6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32.19%)。由此可见,相比于传统药剂多菌灵,试验所用的新型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3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注: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0. 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0.01),下同。
Note: Lower case letters after the data indicated significance at 0. 05 level,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ce at 0. 01 level. Same as below.
不同处理花生农艺性状存在差异,但主茎高、侧枝长、主茎叶数、分枝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差异不显著(数据未展示)。表4可见,使用1%申嗪霉素SC处理后饱果率低于对照,其余处理除25%嘧菌酯SC、10%苯醚甲环唑WG外均显著高于对照,增幅为1.9%~5.39%;各处理间对百果重影响差异不显著,比对照增重7.2~15.2g;用60%唑醚·丙环唑WG、75%、肟菌·戊唑醇WG、10%苯醚甲环唑WG处理后对百仁重的影响极显著高于对照。50%多菌灵WP处理后对出仁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余处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出仁率增加3.0%~8.1%。经不同杀菌剂处理后对荚果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除70%代森联WG处理外,各处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增产幅度达8.81%~24.87%。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处理的花生,增产均高达20%以上,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另外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处理较清水对照增产14.51%,优于25%嘧菌酯SC、73%甲基托布津WP、70%代森联WG处理。
表4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从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看,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08%、72.03%、71.06%,防效均达到70%以上。三种药剂均是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它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传导,具有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同时,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生理效能缓解多种逆境胁迫对植物正常生长代谢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种多重保护剂[7]。郭晓强等[8]研究发现这三种药剂对花生叶斑病也有较好的防治,由此可见,该类杀菌剂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建议交替使用三种杀菌剂,提高防治效果。
从增产效果看,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增产效果均达20%以上,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Paramasivam,Ashok等[9-10]研究发现应用三唑类杀菌剂可增加植物光合色素含量、增大叶绿体体积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增加产量,这与本试验中增产效果较好的药剂均为三唑类杀菌剂的结果一致。毛轶清等[11]在研究多效唑浸种对盐胁迫下麻疯树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时,也得出了三唑类杀菌剂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这一结论。
综合本试验结果,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且增产效果达到20%以上的处理是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田间试验发现,使用杀菌剂的处理130 d收获时都还保有叶片,而对照叶片基本已落光,推测杀菌剂延长了花生的生育期,发育时间充分,提高了饱果率和出仁率,从而增加了产量。在试验中,未见这些药剂对花生植株和荚果造成抑制或药害等不良影响,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花生叶部病害大多在花生生育期的中、后期发生流行,此时正是花生结荚发育的关键时期,若病害发生严重可导致叶片早衰或脱落,叶片功能期缩短,缩短生育期和荚果充实期,荚果和籽仁变小,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目前,花生网斑病因其发病快,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已成为为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对于花生网斑病应该进行综合防治。刘美昌等[12]根据网斑病侵染循环规律,采用杀菌剂与除草剂并用封锁初侵染源,不仅能够增加防治效果,还能免中耕除草;农药合理混用、分期使用,将杀菌剂、生物制剂和保护剂混合使用除对花生网斑病有显著防效外,还对其他花生病害有较好的防效,达到一次用药多病兼治的目的。何晶晶等[13]筛选使用新型杀菌剂30%苯甲·丙环唑EC对花生网斑病有较好的田间防效,这也与本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本试验结果,选择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一致性较好的43%戊唑醇SC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的主要药剂。同时,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位点比较单一,存在高水平抗药性风险[14],为了防治抗药性的产生以及药效下降,可选用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等药剂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效果,达到增加花生产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