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研究

2018-08-28 13:55司孟慧黄慧
时代金融 2018年15期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

司孟慧 黄慧

【摘要】近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迫在眉睫,也迅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尤其近年对有关金融精准扶贫研究之文献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研究的重点环节;民族地区、连片贫困地区是金融扶贫研究的主要地域;其中金融精准扶贫则是金融扶贫研究的最热点领域;大数据、共享发展等新技术、新理念是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的创新视角。未来,学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集中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阐释及实践探索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探究,为国家的扶贫政策提供具有科学层次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融扶贫 精准扶贫 机制探究

一、引言

帮扶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奔小康是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中一个很大的难题,金融精准扶贫已成为了指导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方针,也是完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任务的重要路径,而且贫困特困地区的贫困虽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故此,对金融精准扶贫进行深入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进行分析探究,希冀从中发现金融扶贫的重点环节、主要地域、热点领域及研究的创新视角,梳理、清晰目前研究脉络,为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提供积极的政策参考依据,也为我国早日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中国梦”添柴助力。

二、国外相关研究

对金融扶贫的研究,在国外一般体现为金融缓解贫困的研究(金融缓贫),比之我国的金融扶贫政策,在政策力度上似乎差了一个档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外的研究状况进行如下择文综述:

(一)金融缓贫的理论研究

金融缓贫理论,来源于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研究,其论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可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因此金融发展可以对贫困起到缓解作用。Baneijee和Moll(2010)提出的集约以及广义的资源错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金融精准扶贫”的经济学理论基础[1]。Bruhn和Love(2014)研究表明,只要处于社会的低阶层人群的金融可得性变大,他们的收入就会增长,从而缓解他们的贫困程度[2]。

(二)金融缓贫的机制研究

1.直接运作机制研究。在直接运作机制研究中,学者们认为金融可以通过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发展直接对贫困产生缓解作用。Aghion和Bolton(1997)做了相关论证指出,由于贫困人口在经济发展初期不能承受过高的信贷成本,贫困人口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机会降低,金融信贷服务对贫困的缓解作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对贫困进行改善。由此其研究认为,金融服务可以缓解贫困,但缓解程度不大[3]。而Jeanneney和Kpodar(2005)在研究金融与反贫困关系时则指出,虽然贫困对象在信贷服务上受限,但是金融依旧可以产生缓解贫困的作用,那是由于金融发展在起作用,因为银行部门可以为贫困对象提供储蓄方面的服务,贫困对象首先可以通过银行储蓄,为将来生产生活累积所需资金;其次,贫困对象通过银行部门储蓄服务得到利息收入,这也可以成为贫困对象在生产、生活上所需的正向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可计算为贫困对象的收入所得[4]。

2.间接运作机制研究。在间接运作机制研究中发现,金融还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间接对贫困产生缓解作用。Dollar和Kraay(2002)认为,当一个国家金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促进国家经济有所增长,从而带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由此可见,金融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产生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正效应[5]。Jalilian和Kirkpatrick及GILERTN(2001、2005)将经济增长当做中介工具,研究如何通过金融手段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研究表明,金融机构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发起的各种项目都可以对贫困产生很强的缓解作用[6-7]。

(三)金融缓贫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孟加拉国是世界公认的贫困国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大、贫富差距显著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孟加拉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孟加拉国创建了通过微型金融来缓解贫困的“格莱珉银行模式”,使本国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善[8-9]。许多学者就“格莱珉银行模式”展开研究,其中Alexandra Bernasek(2003)总结归纳指出,“格莱珉银行模式”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五人小组+贷款中屯”制度,此制度是“格莱珉银行模式”的根本核心制度,孟加拉国由此开启了脱贫致富之路。第二,“贷款者+存款者+持股者”三位一体制度。第三,无需抵押和担保的贷款制度。

三、国内相关研究

国外的金融反贫困理论,在国内则表达为金融扶贫理论,具有更强的主动性。我國的扶贫工作历时悠久,自建国至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5年,经历了七年,通过体制改革进行扶贫开发的阶段;1986年至1993年,属于大范围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脱贫阶段;1994年至2000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攻坚克难阶段;从2001年至今,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扶贫开发新阶段,金融精准扶贫业已成为当今扶贫开发阶段的主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我国的金融扶贫政策已发展到金融精准扶贫阶段。

么晓颖、王剑(2016)对金融精准扶贫进行了精确详细的界定,认为金融精准扶贫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金融为媒介的帮扶方式方法,就是以金融为手段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提供“造血式”帮扶,增加其生产收入。金融精准扶贫,体现了精准扶贫六大思想理念理念之“精准帮扶”的要求,即是金融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扶持、精准服务,必须要把最终目标落到“精准”二字上,从实处帮助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奔小康[10]。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运作机制研究

我国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运作机制研究也是基于金融缓解贫困的运作机制研究出发的,但其研究结果更具时代性及政策依据性。

1.直接运作机制研究。在直接运作机制研究中,陈银娥、师文明(2010)经过一系列数据搜集并将之带入实证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很精确地发现正规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发展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贫困状况[11]。汪海东、管严友、何珊(2013)研究表明,金融缓解贫困的主要措施金融机构在政府引导下减少金融排斥,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切实的服务以及增加其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12]。

2.间接运作机制研究。在间接运作机制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金融发展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效益,这两种正效应可以有效的缓解贫困。

苏基溶、廖进中(2009)通过广义矩估计做实证研究,来论证我国金融发展如何带动收入分配的改变,进而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动影响贫困状况。研究指出,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有助于调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带动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从而起到缓解贫困状况的作用[13]。伍艳(2012)研究了2011年至2011年十年来我国贫困地区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二者是负相关的,说明了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通过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于贫困的缓解作用并不是均衡的,我国东部地区反应比中部地区反应大[14]。

3.金融精准扶贫的区域性研究。现阶段不同贫困地区的金融体制与机制均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会制约了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深层结合,甚至抑制了金融扶贫的实践效果。于是。针对不同大小、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不同标的的金融精准扶贫区域性研究便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例举如下。

向渊(2017)立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以金融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恩施州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及问题,并对该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15]。

4.金融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研究。在全国各地在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诸多典型模型纷纷呈现,枚不胜举。

贾殿钧,荆淑云,包诺民(2016)以通辽市为例对欠发达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范围包括通辽市下辖的7个旗县市,其中有4个属于国家级贫困旗、2个属于自治区级贫旗县,贫困面达85%,深度探究了基层金融如何在扶贫开发的进程中发挥资金池作用,并精准满足贫困户生产创业的信贷需求,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16]。

5.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性研究。随着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一些思辨性、对策性研究也纷纷呈现各类文献报道中。

苏畅,苏细福(2016)认为,经过多年扶贫,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和贫困原因的多样化,仍有部分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金融扶贫是世界各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偿试,但由于扶贫信息共享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欠缺等诸多原因,致使金融扶贫难以奏效。如何改变金融扶贫,增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水平应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7]。

四、国内外目前研究之综观述评

通过以上罗列、汇总、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国外的对于金融反贫困研究起步较早,理论发展也比较成熟,但其研究角度大多是从金融如何缓解贫困入手,研究也大多从金融对贫困的缓解的途径出发,对金融缓解贫困的不同运作机制展开探讨。汇总国外现存的对于金融缓解贫困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金融直接作用于缓解贫困还是间接作用于缓解贫困,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金融发展都可以达到缓解贫困的效果,也有已经成型的孟加拉国金融反贫困以及德国金融扶贫典型案例支持了这种观点。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已经有了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理论比较成型的研究。国内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运作机制的研究也是从金融通过何种方式缓解贫困的研究开始,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金融缓解贫困运作机制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主要是在宏观方面对金融反贫困进行研究,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借鉴与模仿国外研究层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反贫困研究体系尚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之中。与宁夏、丽水等区域金融精准扶贫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处于推广阶段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某些区域自金融精准扶贫概念提出以来,虽积极践行该项工作,但是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梳理、创新、思辨、修正等方面均尚有所欠缺,亟待解决。

參考文献

[1]Baneijee,Moll.Why does mis-allocation persist?[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 econmics,2010:189-206.

[2]Bruhn,Love.The real impact of improve access to finance:Evidence from Mexico[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4,69(3):1347-1376.

[3]Aghion,Bolton.A Trickle-Down Theory of Growh and Development with Debt-overha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

[4]Jeanneney,Kpodar.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Poverty [R].CSA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5.

[5]Dollar,Kraay.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Monetary Economics,2002.

[6]Jalilian,Kirk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DPM Working Paper,2001.

[7]GILERTN.Targeting social benefit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trends[M].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5:100-150.

[8]汪德辉.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及其对扶贫的启示[J].行政科学论坛,2016(06):57-61.

[9]修立伟.格莱珉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0]么晓穎,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11]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2]汪海东,管严友,何珊.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金融学措施研究[J].武汉金融,2013(8).

[13]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9(12).

[14]伍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全国和分区域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15]向渊.恩施州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与创新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16]贾殿钧,荆淑云,包诺民,刘颖.欠发达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通辽市为例[J].华北金融,2016(10):69-74.

[17]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23-27.

作者简介:司孟慧(1994-),女,山东临沂罗庄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学院2014级金融学本科生;黄慧(1984-),女,山东临沂沂水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金融扶贫精准扶贫
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扶贫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