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的要求,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要求,供给侧改革贯穿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主线,促进全社会质量体系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 现代化经济体系 质量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
中共十九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趋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上述愿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要目标不能被动摇,而且是我党执政的第一重任,有助于迅速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并夯实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基础。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缩小国际差距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取得了全球经济第二增速,全球排名靠前的良好成绩,但是量的增长的背后是先进制度的缺乏,要素在匹配過程当中其质量不足,同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科学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水平以及生产资本等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主要社会矛盾转换的要求
1.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已经得到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冲突得到进一步的缓解,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80万亿,而工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在总体上已经不再落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积极和进步的方面。
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问题,尤其是城市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尤其明显。在医疗、教育、卫生、养老领域还存在看不见的鸿沟,有鉴于此,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要求我们不断的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劳动力资源自由迁移和自由配置。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往后十年我们党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我党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表明着我国经济将从数量追赶而转向对质量的追求。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我们奋斗多年的目标,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含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而此后在十八大当中,也谈到了四个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说,十九大规划了美丽的蓝图。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动能的转化
1.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迫于外部压力。党的十八大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十九大认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已有的经济制度、经济动能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外在和内在环境的变化,如果仍因循守旧,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虽然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充分的,但是在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2.现代化经济经济体系建设源于内生增长。经济增长需要推动,而经济增长的推动可以由规模推动,也可由质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巨大耗费为代价,尤其是以资本的推动为代价,越是后期所显现出来的局限愈加明显。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动力体系建设
经济推动体系也是能量体系或者是驱动因素。该体系使得经济的增长的动能从旧的规模式的推动,转化为创新式的驱动。强调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力的要素从投资规模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这是从驱动因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驱动因素要素则是生产的全要素,也都是由生产者所决定。
(二)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政策体系建设
1.产业政策存在的必然性。国家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也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无论是希望国家放弃产业政策指导的新自由主义,还是积极推动产业规划的凯恩斯主义,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理论层面有诸多的探讨,在实践层面都力图将国家的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实际发展二者结合起来。
2.产业政策顺应市场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力量,并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来促进国家产业体系的形成,因此在促进产业积极成长方面,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体系,这里指的是产业的上下游之间形成产业链,而产业链的自发形成过程是企业通过利弊利润关系所形成的结果,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形成一套产业政策。
(三)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体系,可以划分为现代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国内产业体系当中,一些产业链之间还缺乏相互支持,产业链之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融合。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实体经济不被金融资产所重视,也间接的导致了金融领域出现的泡沫和风险积累。
(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权体制建设
现代经济体制,还在于政府供给一套完善的现代经济体系制度。这些制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一方面应该包含对产权的保护制度,则无恒产、故无恒心。完善的国家产权保护制度,对于各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来说,都是一次解放,可以使企业家、各种素质的劳动者,倾其所能、全力以赴。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任务
(一)供给侧改革提升全社会质量体系
供给侧结构改革,从供给的层面将我们的产品、制度等以结构性调整的方式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从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也都是为了完善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展开的。
(二)供给侧改革加快创新性国家建设
1.加强原创性成果创新。强化基础的研究,引领原创性的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突破要求我们原创前沿,并且能够成批量的出现,这才是推动我们国家科研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驱动力,而创新本身即是努力的目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2.加强基层性创新研究。创新性的国家要加强基础性的研究,要在关键是个技术前沿性的领域,以及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总而言之。基础性研究的供给,可以促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社会。
3.加强创新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对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起一套制度,而这些制度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只有建立起了这样的创新体系才能够在这些领域形成系列的制度供给。而系列的制度供给才能够对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起到持续性的创新的支持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战略
1.政府要成为乡村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全面而系统的鄉村振兴至关重要。乡村振兴需要多个方面的供给,政府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供给者。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出资与是重要方面,政府所引导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农村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2.职业农民及农业企业是农业产品供给者。乡村战略实施中,农民包括农业企业,包括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整个农业都是农产品的供给者。农业生产者提供清洁、卫生、安全的农产品本身也是解决自身贫困问题,发展问题的重要保障。
3.乡村战略需要制度供给。农村的发展需要制度保障,而政府则是这一制度提供的重要供给者,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盘活农业农村资产,切实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从这些领域来讲,都需要政府做出良好的制度供给。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推动着区域协调发展
1.供给侧改革发展三大区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尤其是老少边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因此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就需要在平衡上充分努力。城镇化的过程是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手段。而三大区域,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长三角经济带,以及资源型山地经济的转型,都可以通过企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自身经济,提供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解决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事实上,“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集聚效应会对城市化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到了工业化中期,工业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升级来带动城市化。”
2.供给侧改革促进统一市场形成。“坚持市场化方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唯一路径。”必须建立起以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化配置为重要依据的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坚持质量第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才能够给世界生产一流的产品,这回答了供给侧改革主线当中,谁来提供产品供应的问题。
3.供给侧改革促进统一的市场规则形成。政府需要激发市场活力清除防止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则,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十九大还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垄断形成。总而言之,这些成果都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完善,而政府是提供这种制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哈尔滨),2016(6).
[2]吴福象.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J].学术前沿(京).2017(1):46-55.
[3]付敏杰.面向市场化改革和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管理[J].地方财政研究.2016(7):4-8.
作者简介:周铁军(1975-),男,满族,副教授,湖北江陵人,单位: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研究方向:经济学、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