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研究的范式和分类

2018-08-28 07:10沈茜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沈茜

摘要:元话语的主要功能帮助作者建构语篇、表述作者的态度以及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本文对元话语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梳理,从四种不同的元话语研究模式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元话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框架。

关键词:元话语;人际性;反身性

一、引言

元話语最早由Z.Harris提出,旨在阐释语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信息。随着语篇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但由于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元话语的辨别和分类方面。

二、元话语的概念与分类

(一)元话语的概念

Williams(1981)将元话语概念引入到写作领域,从篇章的组织功能对其进行分析,将其视为“关于话语的话语,与主题内容无关”。这种视角的元话语研究只注重篇章结构,不考虑人际互动和人际表达的元话语,学者们将其看作是狭义元话语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元话语研究,元话语的人际功能也纳入元话语的研究范畴。Cristmore(1993)将元话语看作是命题内容以外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成分可以组织作者或读者对语篇建构、解释或评价。Hyland(2005)将元话语看作一种机制,其功能是组织语篇、展现态度以及预测读者反应的机制,这种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元话语分为语篇组织功能和人际功能的话语模式被称为广义元话语模式。

(二)元话语的分类模式

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元话语模式,大多数的研究者对元话语的分类都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将元话语视为实现语篇三大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Cristmore将元话语分为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前者指语篇中连接命题信息以及构成篇章的语言成分,后者指语篇中表现作者态度和与读者互动的语言成分。

Hyland(2005)提出元话语可以进行语篇协商,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只有将读者的背景知识、其篇章经验和处理语篇的需要都考虑到,才能凸显元话语的人际特征。所以,Hyland提出的分类模式与Cristmore的分类存在差异,他将元话语以人际性话语模式进行了分类,分为交互式和互动式。前者采用一些明示的手段引导读者阐释语篇,建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后者主要体现作者对篇章命题的态度以及读者的态度,作者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影响读者的参与过程。王强和成晓光(2016)认为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视为整体,突显元话语的人际特征。这样对于作者建构语篇和读者解读语篇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该模式的研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冉志晗和冉永平(2015)指出,Hyland的人际性研究模式不能很好地解答是哪些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会影响读者对语篇的认识。

元话语的反身性模式由瑞典学者?del(2006)提出,将元话语视为“语篇中具有反身性的语言表达,指涉当前语篇本身或语言形式、当前语篇作者以及当前语篇受众”。语篇的“非命题行”不再是元话语的研究重点,反身性模式强调“当前语篇作者”和“当前语篇的读者”的原则。元话语的反身性模式可以减弱元话语的模糊性,从而降低元话语识别的主观性。

三、结语

不管是元话语的狭义、广义、人际性还是反身性模式研究,这些源于学者对元话语功能的不同认识。人际性和反身性元话语模式是以元话语的狭义和广义模式演变而来,反身性元话语模式限定了“当前语篇”的原则,这一点比人际性模式更加准确,但反身性模式对元话语功能与分类的认识主要基于学术语篇分析,会存在一定的特定性,是否适应其他文体还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del,A.2006.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Cristmore,A.,R.Markkanen&M.Steffensen.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1):39-71.

[3]Hyland,K.2005.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

[4]Williams,J.1981.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Boston:Scott Foresman.

[5]冉志晗,冉永平.语篇分析视域下的元话语研究:问题与突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281).

[6]王强,成晓光.元话语理论研究范式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