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红玲 刘娅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本文试图从《黄帝内经》的英译看中医文化内涵的传播,旨在为《黄帝内经》以及其他中医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文化
一、中医文化内涵的英译
何谓为中医文化?中医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遗留的瑰宝,是一种相对特别的文化产物。从广义上而言,中医文化指的是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而从狭义上看来,中医文化指的是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中医理论体系背后的文化背景等。狭义的中医文化只涵盖中医学理论中对于人体生命体征及隐疾患痛的相关理论演变的规律和人文背景,而不包括具体病患的防治手段和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要论其独特性当属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孕育于这片传统文化的土地,吸取了所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担得起我国传统文化“活标本”这一称号。在中医学术语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中医这一基本概念,只有完全解除中医汉译英的障碍,才能够将中医翻译做到极致,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是完完全全天差地别的两种医学体系,其不仅拥有各自的语言还具备各自显著的文化特点。就理论体系而言,中医和西医便大有差异:分子学和系统论是西医文化的两大理论基石;而中医的理论基础为阴阳五行学说,视整体与阴阳两极平衡为核心要点;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脉络为核心向外发散,各个组织节点交相呼应,彼此影响;除此之外其还认为人与自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中文文化人文学科特点显著,具体表现为:①中医文献著作通常以医者的感悟和心得为基准作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②中医文化中术语的应用更加强调实用性而非专业性,其反映的内涵较为深刻,延展性也较强,从阐述患者症状开始到对于疗效的阐释其修饰性部分较多,例如“邪气”这一称呼是中医用于表达患病根源的,而所谓“正气”指的是人体生命体征和抵抗力。
这就意味着翻译的难易程度是相当之高的,中医英译的文化障碍绝不是一两日便能够解除的,要想切实准确翻译好中医相关词汇和理论,就必须在强大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中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负重前行。
二、中医文化在《黄帝内经》的英译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又称为《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其作为现存最早的一批医书典籍,对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具有十分完整的表述,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传统四大经典典籍之一。其内容可划分为《素问》、《灵柩》两大部分,每部分可划分为81个篇章,统共162篇章。每一篇章的基本记述方法均是由黄帝与其岐伯、雷公、少俞、鬼俞等臣子相互问答的形式来记录和阐释相关医学理论和具体诊治手法。
1925年至2005年间仅《内经》的英译本就多达11个版本,其中全译本和编译本各有四部,节译本有三部。在这11个不同版本的英译书中,以美国医史学家Liza Veith和李照国教授的英译本最为寓意深远。在《内经》英译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翻译目的是向西方人整体讲述《内经》的框架和理论,将其记录的医学知识发扬光大,将《内经》经典的价值三阶段再现;就翻译方式而言,先后出现过片段和节选以及真正学术性的阐释;而在翻译方法上看来,从最初秉承着对中医学理论的“归化”、“异化”发展为对原著书籍的记录形式、写作手法真实再现;就连译者也从最初单一的西方医学教授等发展为各个领域学者跨科合作。
《内经》这一佳作“其所惠释科目之广,可谓海泛;其所幽明医理之奥,可谓岚瑞;其所恩泽古今之远,可谓罕世。”《内经》中常有提及的阴阳五行、精气等均是我国古代时期特殊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理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特征显著,在中医西化的英译过程中难免出现由于二者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白所带来的转换和对应困难问题的出现,文化映射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中医西化的困难程度是十分之大的,要想充分表达中医理论中的负载词汇,不仅要做到基本的词义准确翻译,更要求其背后文化含义的映射和输出也得达标。当前,国内外《内经》英语本的翻译质量褒贬不一、参差不齐,翻译水平有待加强。具体翻译问题表現为:第一,古医文自身行文特点突出,加之庞大复杂的中医理论知识,文章更加晦涩难以理解和翻译;第二,相关参译人员不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中医理论知识,语言功底和转换能力较弱,错译等现象时有发生,拉低了译文的翻译水准。
三、结语
中医作为一项传统医学,其建立基础是依据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逐渐发展而来的。现代医学与其最大的不同便是现代医学较中医学而言缺乏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和内涵。当然,中医西化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中医英译也逐渐在向以符合原文为前提条件,以多样化参译方法为基准的方向靠拢,中医典籍终将在中医英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更好的向世界传达自身的理念与内涵所在,真带领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Nigel Wiseman.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李照国.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兰凤利.中医药古籍善本书目译余谈[J].上海科技翻译,2003.
[4]张璇,施蕴.中文化与中医英译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
[5]张晶晶,戴琪.从接受理论浅谈中医翻译中的文化表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