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宁
摘要:从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疾患防范的意义出发,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工作现状、模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响因素,对防范青少年心理疾患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疾患;防范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各类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升高,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其中青少年危险行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无疑也是影响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瓶颈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地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模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
一、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工作基本情况分析
(一)心理疾患多发,情绪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因素的复杂、青少年中有相当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如学校恐惧症、考试焦虑、抑郁症等,不仅干扰个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甚至会引发自杀、自残或伤人等危险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整体稳定。
根据对所在地区学校及社区心理工作机构的走访,情绪问题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众多青少年正遭受着焦虑、抑郁、恐惧、愤怒、冷漠等情绪问题的困扰。另外,有研究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中处于情绪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为21.6-32%,大学生为16-25%;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识别和干预,将有30%左右发展为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等。然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就诊率只有10%。这意味着在我国3亿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比例作为情绪障碍的易感人群,处于情绪亚健康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诊断和干预。这些情绪问题的郁积,不仅给个体、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进行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注视角不全,处理能力不强
自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義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心理和谐”命题以来,心理工作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十余年来,学术界研究心理问题的课题众多,在微观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目前对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研究进展来看,已有的研究投入主要侧重于生物科学基础方面的研究,在科学领域的成果极为匮乏。
根据对所在地区学校及社区心理工作机构的走访,学校、社区等心理机构的青少年心理疾患工作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工作重心较多投入于危机事件的干预和处理,对青少年心理疾患的早期症状识别缺乏规范性措施。第二、针对个案的现象描述多,缺少对个案发生原因和变化过程的探讨,理论支持和深入研究薄弱。从医疗层面来看,据武强、范利等学者研究显示,国内综合性医院心理科室就诊的患者中,也存在相当数量心理障碍者未能被及时发现和诊断,特别是抑郁、焦虑。
(三)工作机制初建,联动干预不畅
从所在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工作现状来看,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青少年心理工作,主要的工作场所包括学校、社区、综合性医院。根据对所在地区学校社区的走访和医院的调研,目前市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模式基本存在,心理师资队伍符合教育部门的规定;城镇社区逐步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和规章制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宣传;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青少年的就诊数量显示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可见,所在地区青少年心理工作机构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各自的工作模式,但学校和社区作为预防教育和医疗机构的研究、治疗之间并未很好地结合。对于青少年严重心理疾患和危机问题的干预和处理,存在脱节、转介工作不完备和联动不畅的现象。
二、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根源
相关研究表明,家庭是人格特质形成的主要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新时期,家庭结构与教养模式有着突出的时代特征,调查显示:90%青少年列出的重要影响他人是父母,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权威也是父母。这说明积极的家庭因素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而消极的家庭因素则与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青少年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中常常可以看到家庭影响的痕迹。
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国外学者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调查表明,这四种神经症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的保护。儿童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随着心理发展会逐渐产生一种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孤僻异常的心理疾病。在对所在地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个案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曾经出现过心理疾病或心理危机,甚至有过自杀的倾向,那么个体出现相同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二)学校为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时期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新时期社会对教育工作关注度的提高,学校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屠春雨等研究认为,学习负担较重是青少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之一。周东明等对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人际交往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紧张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较高。
从主客观影响因素来看,一定程度上,学校因素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主要环境因素。客观环境方面,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休息时长设置、作业布置、文体活动等影响其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观环境方面,学校给予心理疾患学生的支持,教师对待心理困惑学生的态度、学校同伴群体关系,班级或其他团体氛围等影响青少年不同类型心理疾患的发生发展。
(三)个体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调适因素
按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处于思维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向理论型过渡,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开始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容易出现紧张、忧虑、恐惧之类的不稳定情绪,若消极情绪长期存在,而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不采取措施去疏导、缓解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相应的心理疾病,如恐怖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症等。此外,部分青少年心理疾患的产生与遗传等复杂或生物性因素相关,缺乏对于周围事物的内在调控能力,如人格障碍引起的焦虑、冲动、易激怒、感情脆弱,人际交往问题等。
从发展心理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在完成自身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时而产生的,如环境适应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自我接纳问题、异性交往问题、性心理问题等等。因此,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多数是发展性的问题。青少年个体的调适,是解决心理疾患的途径,也为完善自我、优化个性品质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防范与对策
(一)普及青少年心理疾患知识教育
针对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普通家长对青少年心理知识欠缺现象,青少年心理工作部门需要加强青少年心理疾患知識普及教育工作。第一、通过向家长和在校生发放心理疾患的宣传册,达到告知心理问题普遍性、隐匿性、严重性以及正确及时干预重要性的目的。第二、通过媒体途径介绍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及其他相关辅助部门的工作范畴,处理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等问题的流程、能力和效果,方便家长、大学生及时寻求帮助。第三、利用公众宣传平台,对常见心理疾患的症状、表现、发展过程、诊疗方式进行定期全面或针对性宣传。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疾患早期识别
由于家长忽视或否认等原因,青少年心理疾患早期阶段能够被识别和干预的比例低,就诊率更低。心理疾患的发展也与多数疾病表现一致,对于早期症状的忽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自伤、自杀等恶性事件。从青少年常见心理疾患的早期特点来看,普遍会在精神或躯体出现不适感。显见征兆包括:第一、情绪不稳,如持续低落、焦虑不安等。第二、性格不佳,如个性孤僻或自卑敏感等。第三、行为异常,如狂妄自大、言行偏激等。第四、适应不良,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不畅等。第五、支持欠缺,如家庭关系混乱、成长环境恶劣等。
(三)优化青少年心理工作联动模式
青少年心理工作需要整合利用有效资源,鼓励社会多个层面的参与和配合。家庭、学校、社区、医院需要加强联系,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家庭与学校形成工作同盟,积极配合,以学生为中心,对青少年给予合理的关注,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合理性行为训练工作。学校、社区与医院之间,形成互相支持、联合工作机制,有专人负责对接工作。结合青少年心理疾患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评估及处理方案,在符合伦理规范的范围内,进行转介或联合工作。面对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挑战,家庭、学校、社区、医院之间要共同发力,协同合作,不断优化工作模式,一方面明确各自工作重心与责任,另一方面加强联动机制,一起守护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52-153.
[2]刘士辉.试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11-112.
[3]张冬梅,张晓燕,东志疆.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