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阳
摘要:本文所探寻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重要理论“境界说”形成的几点原因。试图论述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对“境界说”的影响;并透视王国维的文学观对“境界说”理论的影响;最后分析王国维的“人生境界”和“境界说”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印证。达到重新解读王国维及其学术的目的。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说;人生境界;人生哲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人间、观堂等,浙江海宁人。他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一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
一、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对“境界说”的影响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对“境界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已在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萌芽、滋长起来。追求个性和民主的思潮已在文化思想界萌发、骚动。西方侵略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鸦片和枪炮,同时带来了他们的学术和思想。作为一个敏感的青年,王国维不可避免的接触了其中一些思想。他描述了他接受西方哲学的经过:“余一日见《田冈文集》中,有引汗德(笔者按:即康德)、叔本华之哲学者,心甚喜之。”当然,伴随着“心甚喜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王国维开始研究叔本华和西方哲学。他开始运用一些西方比较科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来革新和改造中国传统的文艺研究,并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立“境界说”理论则无异于这一行动的一次最好的试验。
二、王国维的文学观对“境界说”的影响
“境界说”之所以能够形成,也与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国维主张纯文学有其独立之价值,反对功利主义文学,所以他在文学批评标准上极主“真”,而反对一切模仿伪造之文学。
他的《人间词话》中,广泛地体现着他的这种美学思想。比如词话中的这三则: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
第一则强调大家写词必是脱口而出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所胜者在于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说明了王国维对于优秀词作评价的标准。第二则说明了在王国维的心中,凡是能写出真景物、真性情的词作方为有境界之词作,道出了他对词作中有无“境界”的界定。第三则是个案分析,说明李煜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不失其赤子之心”,故而他的词为天真之词,而其他人的词为人工之词。通过这三则词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国维超功利的文学观和审美观对其“境界说”实在有着至深的影响。
三、王国维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先生本就是一个感情和理智极相矛盾的人,他的为人,正如他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的那样,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之所以和逊清王室保持同一立场,并非是贪图所谓的名节大义,而是他清白高洁人格的一种表现,王国维先生是对“心之所善九死未悔”的情操深持赞美之意的,这一点在前文论述他评价屈原的引文中就可以看到。他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所以会接受逊帝溥仪的“诏命”而入职南书房,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其一,王国维先生晚年致力于国学方面,笃守儒家经义,他对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毕竟还有一种信仰式的留恋;其二,是对弄权窃国的军阀(如袁世凯)的愤恨以及对隆裕皇太后和宣统孤儿寡妇的同情,他在《颐和园词》一诗中曾说:“宣室遗言尤在耳,山河盟誓期始终;寡妇孤儿要易欺;讴歌狱讼终何是。”其三,是逊清王室对他的优待,王国维在辛亥革命前便已曾在清朝的学部任职,在感情上早已建立基础。加上他多年的好友,如罗振玉等人都是清朝的遗老,种种关系使得他为逊清王室效命。据此种种,便有许多学者认为王国维自杀是对清室死忠的表现,于是有所谓的“殉清说”,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误解了王国维先生的。
在王国维先生自杀前夕,他确实处于一种极为矛盾的境地。他名义上是溥仪的老师,但此时已不参与清室的政治活动,而是民国政府所聘任的清华大学的教授,这样的双重身份既不被逊清遗老们所接纳,又不为国民党的政客们所了解。王国维想向全天下说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个道理。他的性格中又兼有悲观忧郁的气质和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两方面因素。在当时的形势下,他既无力于矫正世俗,又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操守,那就唯剩自杀一途了。
王国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余年了,设想他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必定会留下更多更丰富的学术遗产,但大不幸是他生于乱世,做了时代变迁的牺牲品。这样的结局,是永远值得后人深思的。
參考文献:
[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4]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M].台湾: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丘桑主编.民国奇才奇文.晚清的最后一个文人.王国维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7]王德毅编.王国维年谱[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8]刘克苏.失行孤雁—王国维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9]钱剑平.一代学人王国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陈鸿祥.王国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随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邝健行.吴淑钿编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文学评论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