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乐乐
摘要:历来对于杨绛散文《老王》的解读,有多种观点。本文从老王的心思、杨绛的怜悯之心这两个角度来解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杨绛与老王各自所处的阶层之间的隔膜,造成了这两个善良的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的障碍,这也是《老王》这篇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老王》;人物形象;阶层隔膜
《老王》一直是初中教材的必选篇目,对于文章中“我”和“老王”的形象以及文章主题的解读,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我”是善良的幸运者形象,老王是善良、不幸的下层劳动民众形象。还有学者认为“我”是具有优越感的知识分子形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弱者形象。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都没有从“老王”和“我”的阶层形象来谈,故忽略了阶层隔膜。所以,下面笔者将从老王的阶层形象、杨绛的阶层形象这两个角度来论说文章中的人物和文章的主题。
一、老王的形象
老王给我家送冰一事,文中没有关于老王的直接语言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叙述语言中来感受老王的性格特点。“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王为人老实,淳朴。笔者认为即便淳朴的老王从没有想过要在冰的大小上动心思,但也应该在同行的交谈或者冰铺老板那里听说过,至于为什么没有做,一是他本性善良,不做这种损害诚信的事;二是老王打心底里感谢作者一家对他的照顾,故送冰的费用减半。
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文中老王说了很多“我不是…”紧跟一句“而是…”或者“我是…”,作者似乎没等老王把话说完,就把钱拿了出来,老王没有说完的话,也就压在了心里没有说。“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臆断,老王应该是心中有些许失落以致愣神了,他一直以为自己与作者一家应该算是朋友关系,但作者这一举动似乎表明这种想法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此时老王的心中应该是失落且孤独的,在作者一家眼中,原来自己只是个让人同情的对象,知心朋友只是自己的幻想。
通过以上细节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出老王对于作者一家的感情在逐渐升温,从感谢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到体谅作者的难处,想尽己所能的帮忙;再到最后深感自己將要离世,想来看一看他认为的“朋友”。不断升温的情感,被客气且礼貌的语言、行为泼了一盆冷水,且这一盆冷水泼的时机是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回到家的老王心中该是多么落寞、失落、孤独。
二、杨绛的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来分析杨绛的形象,文章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通过闲聊,我知道了老王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苦命的人,我很同情他,后文得知老王有夜盲症,女儿拿出鱼肝油给老王吃,治好了他的病。与别人对老王避之不及的态度相比,作者一家,对他更为照顾,坐他的车,送药给他吃,由此可见作者一家对老王是非常同情和关心的。与旁人的恶意揣测不同,作者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老王患了眼疾,都是一种不幸。什么样的不幸呢?生命受到摧残的不幸,个体遭受病痛的不幸。这里作者是站在生命的高度上来关心老王,同情老王。
文中有一处交代老王住宿环境恶劣,其实质是交代作者感受到了老王生存环境的恶劣,物质生活的艰难。表达了物质层面上对老王深深的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通过不经意的叙述表露的。杨绛的文风向来如此,平静没有波澜。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她的宽容、同情、感激、敬意,都潜藏在字里行间”,而不会作出直接的抒情表达。
在了解了老王的生存境遇后,作者想当然的作出了判断:老王生活拮据,他是需要钱的。这并不是作者站在知识分子的优越位置上对老王进行悲天悯人的关心,而是社会阶层间的隔膜,让作者不能理解老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对于中下层贫苦人,有一种固定的认知:对于物质匮乏的下层穷苦人,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作者忽略了一点,物质的丰富与否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老王来说,孤身一人,通过拉客、拉货勉强维持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物质上的帮助对于老王来说,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需求。反而由于眼疾被邻里街坊疏远,被别人指指点点,老王是孤独的,他此时最需要的应该是理解与朋友。而作者并没有把老王放到朋友这个位置上,老王只是一个她宏观地站在生命、物质生活的角度上同情的对象。
三、文章主题——阶层之间的隔膜
由此,笔者认为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的幸运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作者虽然遭受迫害,但是物质生活过的去,而且一家三口一直相亲相爱,算的上幸运。老王生活拮据、身体遭受病痛,且孤身一人,相对来说是不幸者。笔者认为作者“愧怍”的原因是作者真正理解了老王的不幸,感受到了老王对于自己一家的感情,对于这样一个可怜人,作者回首自己对于老王的关怀方式,似乎有些欠妥当,所以感到愧疚。笔者认为杨绛没有做错什么,对于有人提出她在老王面前是有优越感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相反笔者认为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老王,杨绛一家没有嫌弃,而是尽力帮扶,这就已经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了。单方面的道德绑架,对于杨绛是不公平的。归根结底,是杨绛与老王各自所处的阶层之间的隔膜,造成了这两个善良的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的障碍,这也是《老王》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隐性抒情意脉和叙述风格读杨绛《老王》[J].语文建设,2012(9):56-61.
[2]张卫中.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J].语文建设,2011(01).
[3]颜敏.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探秘杨绛散文<老王>的几条阅读路径[J].名作欣赏,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