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雯丽
摘要:晚清文学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当是晚清小说之现代性呈现。笔者梳理了王德威、陈平原、米列娜、胡缨等中外学者对晚清小说现代性探究的理论成果,试图从跳出“五四视角”看晚清文学、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女性视角下的现代性建构这三个方面来归纳、重估晚清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价值。
关键词:晚清小说;现代性;结构主义
一、跳出“五四视角”看晚清文学
从前谈及“现代文学”的起源是从“五四”开始,相对地,“晚清”往往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前奏,或是西学东渐的过渡阶段被提及,但倘若跳出五四新文化人的视野,我们或许能对此阶段文学拥有更大的阐释空间。不少学者已经尝试着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化的脉络之间重新谈论,另外,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晚清是一个“华洋夹杂、雅俗不分”的时期,该阶段文人大规模的创造热潮使得文学界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重可能性。再者,王德威又围绕着“晚清小说中的现代性意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他不再将“五四视角”奉为圭臬,而是返回小说文本本身加以观照,对晚清文学进行重新估价。这种有别于过去的叙写视角对晚清文学的现代性萌芽进行了有效揭示。
如果说王德威是从小说文本出发去发掘其现代性,那么学者陈平原则是以史料作为出发点,发现新问题后再将这些新问题逐渐理论化。他认为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是无法割裂的,这两者之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前后传承关系,其中更是纳入了政治话语、西学东渐的刺激等纠结并陈的因素。
二、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新历史主义
实际上,陈平原教授也受到了米列娜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其最大突破便是从社会歷史批评的传统中走了出来,率先采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力图发掘晚清中国小说潜在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历史主义者所理解的“共时性观照装置”,而是历时性的。部分现代文学研究者认为晚清小说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多是以一些片段性的故事随意组成的插曲式小说,因而晚清小说相较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诚无多少空前的创造力,这一判断实际上是以西方的novel结构作为标准的,在此标准下,晚清小说的价值自然会被低估和谬判。
当然,针对结构主义研究中的悖论,近年来学界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这一思考角度或许能印证一个观点:晚清作为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实际上是从陈旧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传统中国过渡到了斩新的、建立在政治权利认同基础上的现代中国,而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过渡,无疑是晚清文学“现代性”的最好呈现。
三、女性视角下的现代性建构
在晚清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女性视角”可谓是较为幽微、独特的取向。学者胡缨着重从性别角度建构晚清小说的现代性意义。他结合梁启超的“新女性”概念提出新的看法。实际上,梁启超关注的是中国全体公民,他笔下的新女性已成为中国新公民转型的象征和隐喻,因此,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暗含着对国民开智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双重焦虑。但在胡缨看来,梁启超等人所提出的现代性仅仅是知识分子对未来中国之种种想象,这种意义上的现代性不自觉的将现代性和传统性简单地对立,因此梁启超等人所谓的新女性和现代性忽视了更复杂的因素,从而并不具备完整的内涵与外延。
另一位学者叶凯蒂则是从娱乐文化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孽海花》中傅彩云的形象。她认为19世纪晚期的江南名妓无意间在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晚清小说家笔下的妓女形象有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亦或是城市的象征性符号。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萌芽往往能在女性形象中觅得踪影。这些“现代意识”的觉醒并不是完全摒弃了传统因素,也不是全然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换言之,清末民初时期的“新女性”并不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对立面,也不是标准现代西方女性形象的翻版,她们身上带有的时代过渡色彩值得揣摩和研究,因为这些女性并不完全具备现代性的内涵,她们多是小说作者在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本尝试,也正是这些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晚清现代性的呈现,对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文学和中国社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Catherine Yeh.Shanghai Love:Courtesans,Intellectuals,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1850-1910.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4]阿英.晚清小说史[M].东方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