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农村体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农村体育的特征并总结出其发展滞缓的原因。同时通过研究民俗体育的概述、特征、功能发现二者的共性特征,寻求农村体育发展滞缓解决之道,并提出在农村中发展民俗体育的优势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体育 民俗体育 共性特征
近年来,由于农村体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小相关的研究成果减少。农村体育发展的滞缓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善,许多研究成果在改善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现状方面只重视现代体育项目在农村的开展,将政府资金投入少、场地设施普及率低、管理机制不健全作为不能很好在农村中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理由,过于依靠政府部门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的问题,忽视了我国特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对农村体育和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找出二者的共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寻求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的办法,提出发展对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传承民俗体育文化。
1农村体育现状
1.1农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农村体育发展在2000年12月被国家体育局颁布实施《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随即制定了《农村体育暂行规定》以乡镇为重点开展农村体育。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自2000年至今,一系列的中央会议决议,推动各界学者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期刊库中,以“全文”为检索项,以“农村体育现状”为检索词,时间为2000-2016年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相关文章为251篇,其中普通期刊为193篇,占76%;核心期刊31篇,占12%;硕士论文31篇,占12%;博士论文相关研究为零。通过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农村体育现状相关研究数量虽多,但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的研究应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农村体育现状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进行数理统计。(见图1)笔者得出结论:在中央重大会议,政策发布的几年中,相关文献研究呈加速上升趋势,另外在政策性的导向作用下,农村体育现状相关研究的课题申报也得到了扶持。2011年后,农村体育发展政策减少,相关文献研究开始走下坡路。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文章的发表仅限于根据政策性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从事长期系统性地跟进研究。
农村体育的特征是经过长期时间形成的,不同的特征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曾理在《中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硕士论文中提到,农村体育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具有参与广泛性、开展艰巨性、项目随意性、形式灵活性、自发性、季节性、传统性和民族地域差异性的特点。李会增的《冀东新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同样指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传统和乡土的特点,对健身场所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和天然性的特点,健身行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健身消费具有保守性的特点。
筆者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认为农村体育的传统性、随意性、自发性、季节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是农村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呈现出其规律性的总结。明确农村体育的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利于找出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正确途径。
1.3农村体育现状滞缓的影响因素
从对农村体育现状发展相关文献研究统计表明,87.6%的文章都指出政府资金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不重视、农村体育场馆设施无法满足健身需求这些主要因素影响到农村体育的发展。虽然统计上表明主要因素都与国家对农村体育开展的政策有关,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影响农村体育现状滞缓的其他因素。骆秉全的《北京市农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一文中提到教育差异、经济差异及文化差异对体育消费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周洁在《刍议我国现阶段农村体育开展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中认为农民缺乏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落后同样也影响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冯健认为农村体育内容的选择影响农村体育发展,在其《对我国农村体育现与发展对策分析研究》的文章中,他指出农村体育内容选择过于强调宣传和推进现代体育项目,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传统文化,被忽略的传统民俗运动常易被农民接受。
笔者认为,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农民自身的教育水平、价值观、经济收人、年龄结构、生活习惯;外因主要有政府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场馆建设、管理机制、学校体育开展、宣传力度等。内因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外因在农村体育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现状的内外因联系起来,相互转化,才是解决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
2民俗体育
2.1民俗体育的概述
目前民俗体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崔宇川在其《民俗休闲体育初论》硕士论文中提及民俗体育产生于农业社会,在民间风俗、习俗、文化、生活中既定流传的体育形式。涂传飞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国家或民族中,民众自己创造、享用、传承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形态。
笔者研究民俗体育概念的综述后,认为民俗体育起源于农业社会,由民众根据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节日所创造出具有传统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2.2民俗体育的特征
民俗体育起源于古代人类祈祷神灵保护,庆祝生产丰收的生活文化活动,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徐福振在《民俗体育的特点及功能探索》中阐述了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阶段性、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特征,他认为民俗体育是将体育融合于欢庆丰收、欢度佳节、婚丧嫁娶的一种生活文化活动,而地域性的特征受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陈莉在《试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中提出了民俗体育文化团块性特征,文化团块性是指民间体育活动犹如一个文化意识团块,将远古的竞技、娱乐、戏曲融为一体,从活动中抽取现代文艺因子加入到民俗体育活动中。
笔者从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对民俗体育的特征进行整理总结,认为民俗体育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传统性、阶段性、表演性、地域性、文化团块性、传承性、依附性、民族性几个方面。不同的地域、民族呈现出的民俗体育内容不同,如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蒙古族的摔跤等。民俗体育具有的依附性又体现在体育活动大多都依附于宗教活动、民俗节日、婚丧嫁娶中,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丧事中的二龙杠等。
2.3民俗体育的功能
民俗体育具有娱乐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功能。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劳作的艰辛,恶劣气候。为了寻求生理、心理上的安慰,人们发明创造了一些具有娱乐性民俗体育活动,使其内心得到平静和恢复。除了娱乐功能外,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也尤为重要,通过竞赛和表演的形式促使人们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功能。许多学者在民俗体育研究中都会提到民俗体育的教育与传承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需要从各种方式进行传承。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民俗体育项目,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毽球、射箭、爬树等。通过教育功能避免民俗体育项目消失,使更多人参与到民俗体育中。同时教育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开展民俗体育解决农村体育现状发展滞缓
3.1民俗体育可以解决农村体育现状发展滞缓的原因
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的现状要先找出其原因,在上述分析中笔者将原因归纳如下,内因主要有农民自身的教育水平、价值观、经济收入、年龄结构、生活习惯等;外因主要有政府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场馆建设、管理机制、学校体育开展、宣传力度等。
从民俗体育的概述、特征、功能中,不难发现民俗体育的开展受民众自身的教育水平、价值观、经济收入、年龄结构、生活习惯影响不大,开展民俗体育主要依附在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的活动中,不仅对这些因素要求不高,反倒因为农民对传统节日、婚丧习俗重视程度高能得到更好开展。
民俗体育对场馆的要求不高,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进行,例如秧歌、高跷、风筝等。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都是自发开展庆祝丰收、民俗节日或者是进行婚丧活动,也无需得政府支持。学校在开展民俗体育课时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民俗体育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将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到了下一代。因此民俗体育活动更能够贴近农民的文化生活,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的现状。
3.2农村中开展民俗体育的优势
农村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农村文化历史、民族习俗、传统观念、地理环境几个共性特征方面。
农村文化历史优势: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大部分。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农村的历史文化虽然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与城市相比依旧保留了很多农业社会的历史文化。民俗活动正是一步步从农村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很多的民俗体育活动都呈现出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在相关政策方面,全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乡镇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不仅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同样重视。建设新农村的转型中很多政府都采取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方式,吸引游客发展当地旅游业,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锻炼了身体,也保护了非文化遗产。
民族习俗优势:农村体育和民俗体育都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习惯,蒙古族自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深受蒙古族的人民的喜爱。佤族、拉祜族、汉族的打陀螺;土家族的竹马;满族的珍珠球都是各民族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民族习性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民族习俗的优势下開展民俗体育活动更能接近老百姓,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为各族人民提供更好的文化交流平台。
传统观念优势: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传统节日日渐冷漠,很多民俗活动消失。然而农村文化活动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传统性,村民重视传统的文化节日的程度也高于城市居民。具有传统性特征的民俗体育依附于传统的民俗节日、庆祝丰收、婚丧嫁娶的集体性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开展,所以,农村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的传统性共性优势不仅可使得民俗体育在农村能得到积极开展,而且还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地理环境优势:民俗体育活动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体育活动的内容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多地势平缓,空间宽阔,南方多丘陵山势,水域较多。南方赛舟、北方赛马完全体现了南北地域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导致了土地寸土寸金,民众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对农村而言地理环境没有遭到过渡的开发,可以满足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
3.3农村中发展民俗体育的对策
3.3.1保护农村中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优势
民俗体育活动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不断变革,城市化进程加速转变,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保护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农村的文化空间正是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优势。保护农村的文化历史、民族习俗、传统观念、地理环境才能为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当前居民健身活动只能在公园、社区广场、健身会所,已经没有文化空间进行民俗体育活动。如果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依旧对农村的文化空间不进行保护那么民俗体育活动同样会失去开展的优势从而导致更多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消失。
3.3.2加大政府对农村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政府职能部门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还要重视农村居民的体育娱乐文化。各地政府要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发展农村体育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地政府要对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做出长久的规划,上级政府部门对当地政府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情况进行考评,作出农村体育中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通过多样化的传媒介质宣传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力求形成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创造更多文化附属经济用之于民。
3.3.3民俗体育发展多样化
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基本上要依附于民俗节日或婚丧嫁娶的集体活动中才能进行。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体育与时俱进。民俗体育的开展形式需要变革,不能总是依附于民俗节日,一些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日常就可开展。农村居民可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办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文化表演与旅游资源结合既能吸引外地游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锻炼身体传承民俗文化。
当地政府在支持农民开展特色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还要为农民提供不同形式的民俗体育活动平台。不少当地政府都在开展民俗体育运动会,农民也会在农闲时举办带有民俗体育文化特性的村运会。各地政府可以形成区域性发展共同举办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各地农村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
学校体育也是民俗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学校已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到选修课中,例如:太极拳、武术、八段锦、毽球、射击等。学校利用教育的功能将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民俗体育项目的技能。通过教学,学生掌握几种健身民俗体育项目,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够带动周围的群众参加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用教育的传递功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学校除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民俗体育课程还应培养农村民俗体育社会指导员,利用农民农闲时节进行民俗体育文化宣传,使人们更加了解民俗体育文化以及农村体育活动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