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兴 王月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怀化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太极拳选项课学习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对怀化学院学生太极拳选项课学习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了解不深入。多数学生不理解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含义,认识较为肤浅,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上课内容。从实际观察来看,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课课时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不全面,对课程缺乏兴趣;选择太极拳课主要为取得学分;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上,课余时间练习频率较低学生课余练习的频率和时间较少,大部分课余练习太极拳的同学为增进健康,部分课余练习太极拳的为通过考试拿到学分;练习方式单一,没有科学的练习方式。
关键词:太极拳 选修课 怀化学院 学生学习现状
1前言
高校在传承和弘扬太极拳项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太极拳在高校逐步得到了重视。由于受到太极拳项目自身特点的约束及诸多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太极拳课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正面临冰点。本研究通过对怀化学院学生太极拳学习现状的调查,了解怀化学院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水平,学生对太极拳教学的需求、大学生课堂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及掌握程度,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的频率、方式及练习拳种的类型分析,揭示怀化学院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太极拳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太极拳在高校更好地普及、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提升高校的身体素质和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提出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课内学习现状分析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太极拳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太极拳可以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种。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现状是反映学生对太极学习现状的重要方式,课堂内的学习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2.1.1课时与教学内容分析
2.1.1.1太极拳选项课改革后开班现状
通过对怀化学院体育学院王洪宇老师访谈得知,怀化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太极拳选项课在2014年进行改革,在改革之前太极拳选项课在大二整个学年开展,改革之后太极拳选项课在大一第二学期就开始开展,大二整个学年开展。相比改革之前,太极拳选项课增加一个学期。改革之后的太极选项课的东西区太极拳选项课开班情况如下:2015-2016年第一个学期东区开设四个太极拳选项课班,西区开设五个太极拳选项课班,每班每周两课时(45分钟,课时);2016-2017年第二个学期东区开设2个太极拳选项课班,西区开设十五个太极拳选项课班,每班每周两课时(45分钟,课时);2016-2017年第一个学期西区开设两个太极拳选项课班,东区未开设,每班每周两课时(45分钟,课时);2016-2017年第二个学期西区开设两个太极拳选项课班,东区未开设,每班每周两课时(45分钟/课时)。
2.1.1.2改革后太极拳选项课课时与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对怀化学院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法得知,怀化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安排:大一第一学期为基础体育课,课程内容为16式太极拳,十六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技术规定教程的二段太极拳,共有16个规定动作。
由表1、表2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同学持一般满意态度,并有24.5%的同学则对其感到非常满意,另有8.1%的同学则表示出不满意,8.1%非常不满意的态度。
2.1.2师资力量分析
通过访谈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授课教师陈保学老师得知,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公共体育课的体育教师共20名,其中武术专业教师3名,武术教师所占比例仅为13.6%,且三名武术专业教师里只有两位老师长期坚持太极拳的习练。
由表3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太极拳水平较高,还有少数同学认为授课教师的太极拳水平很低,另有24.5%的同学认为授课教师的太极拳水平很高。调查数据表明,懷化学院大学体育教学部虽然武术专业老师人数不多,但太极拳授课教师能够胜任太极课的基本教学。
2.1.3考核标准分析
有关太极拳的考试大纲,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考量,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心理要求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太极拳学习和考核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在很大意义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有助于太极拳在学生中传播。
由表4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太极拳的考核持合理态度,少数同学对太极拳考核的标准持否定态度,数据反映出学生认为太极拳教学考核标准比较规范、合理,基本符合大学生的考试要求。
2.1.4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对学生课堂学习太极拳的状况分析,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方面,因为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状况。
2.1.4.1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掌握状况
由表5可知,在调查对象中,有53.1%的同学对太极拳基本掌握,仅6.1%的同学完全掌握了课堂教授的太极拳内容,有4.1%的同学对课堂教授的太极拳内容完全不会,表明学生太极拳掌握状况存在差异。出现差异的比例(完全掌握所占比例为6.1%,而部分掌握和完全不会所占比例为40.8%)可以看出,怀化学院大学生对于太极拳的掌握情况一般。
2.1.4.2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状况
由表6可知,在课堂太极拳学习过程中,有26.3%的同学不会主动练习太极拳,有63.4%的同学偶尔主动练习,有10.3%的同学经常自主地练习太极拳。数据表明,在上课时间,老师要求自主练习时大部分学生会进行练习,但能一直进行练习的不多,偶尔进行练习的同学比较多,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不会自觉进行练习的。
2.2班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现状分析
2.2.1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的频率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要在武术锻炼中有所收获平日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太极拳作为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极其重视功力的积累,所以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进行太极拳练习,课外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表7数据可知,在调查的对象中课外练习的频率不高;课外不练习太极拳的同学所占比例较高。
2.2.2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的动机
由表8数据可知,动机倾向反映出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是在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学习,并非出于喜欢太极拳;还有很少一部分人觉得练习太极拳能帮助健全心理,防身自卫等。
2.2.3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式
在课外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全部都选择练习徒手太极拳套路,主要原因是:(1)学生练习的方式主要为学校教学套路(16式太极拳和24式太极拳),多数学生只是在进入大学上体育课过后才接触到太极拳;(2)课外时间太极拳指导者少,无法学习其他方式的太极拳(3)徒手太极拳套路是学习太极拳的基本方式之一,所以练习套路的所占比例很大。没有学生选择进行对练运动和太极拳器械套路,学生练习太极拳的方式单一。
2.2.4学生课外练习太极拳的类型
由表9可知,练习十六式太极拳的占46.9%,练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式的占34.4%,练习十六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怀化学院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学时在2014年作出了改革,将大学基础体育课由一年改为半年,即大一新生学习太极拳16式半年,学习内容由原来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改为十六式太极拳。练习四十二式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8.7%,在怀化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安排中,太极拳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为42式太极。
2.3学生对太极拳认知水平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百家集聚一身,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儒家,医学,力学等。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祛病、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别具一格的技击理论。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体育文化形态。其各大门派理念见仁见智、难以求同;其武林侠客和传说几近于仙人、武学功力描述几近于神功。这一切都使常人倍感神秘莫测、大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这种形式上的神秘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太极拳的真实内涵,造成人们的误解和困惑,对学习形成阻碍。只有将学习方法和法式融合在一起,全面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全身心融入太极拳,才能真正体会其博大精深。
由表10的数据可知,91.8%的学生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知道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知道太极拳是以易理为知道思想的拳术。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学习一种拳术,必须要认知动作技术的攻防含义。除了学习套路动作,也需要理解每个动作的技击内涵,从套路中理解动作技击意义,对于太极拳的学习从技术到理论都有直接的帮助。
由表11可知,对于太极拳攻防含义的认知情况,79.6%的学生不了解太极拳的技击意义,20.4%对太极拳攻防含义的的了解非常少。
总的来说,学生对太极拳技击缺乏了解,而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的形式,失去了太极拳的核心价值,失去了武术的原有灵魂。
太极拳对人体身心健康的良性改善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对人有较好影响。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并不能说练拳就治百病,甚至长生不老,而是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并有调节心理的作用。
由表12数据可知,学生认为太极拳最重要的锻炼价值是强身健体,其次为改善心理的价值;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有武术防身的价值,现今和平年代,太极拳所体现的价值更多的也是在其養生与健身方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怀化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太极拳选项课自2014年改革后要求非体育专业的大一新生学习一个学期杨式16式太极拳,大一第二个学期和大二整个学年开设太极拳选项课,内容为24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拳。
(2)大多数学生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总体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认知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学生不理解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含义,认识较为肤浅。
(3)教师能胜任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课课时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4)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不全面,对课程缺乏兴趣;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上,课余时间练习频率较低。
(5)课余进行练习的大部分同学以增加健康为主;练习方式单一,没有科学的练习方式。
3.2建议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学习,增加武德教育。建议授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相关的理论书籍、音像资料,精心研究太极拳文化,传授太极拳核心理念,使学生获得较大的收益。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学生练习时播放口令音乐,控制学生动作速度,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增加简单的推手教学,让学生在推手实践中增加学习兴趣和教学手段。
(3)协助太极拳相关学生社团发展,可组织专业教师为社团会员进行太极拳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使太极拳在学生群体中更好的传播、发展。继续举办武术公开赛,可适当增加推手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武术表演或比赛,增加与外面的太极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