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波
摘 要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有效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新闻行业中,通过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其传播质量,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窘境。文章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发展特点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内容;表达;样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96-03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综合运用图、文、声、光、全方位、生动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已成为当今传媒行业的主流趋势。传统媒体必须突破惯性思维,深刻思考新闻创新的出路与方向、形式与内容。
1 创新为要:内容决定创新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办好新媒体,必须坚持创新为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坚持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全方位创新,而理念创新与内容创新则为首要,实现“全媒融合、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
1.1 新闻内容创新的“超限战”
自媒体时代,瞬间传播、自由发声、表达个性、独立评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报道者。新环境下的传统媒体不再具有唯一的传播优势,必然要融合力量,立志变革,创新内容,内容创新当从生产方式转型的开始,赢得这场没有退路的“超限战”。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传播与发展都有了很大的优势,因此要能够有效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当下的新媒体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较之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更加快捷、及时,因此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媒体需要记者到前线进行实时采访,并且通过传统的方式对相关内容予以编排审核等,这在新时期下暴露出了很大的滞后性。而新媒体借助软硬件的优势,不仅能够保证新闻信息的即时性,还能够丰富信息资源内容本身,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并且获取了用户的喜爱。
1.2 新闻传播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价值
对传统媒体来说,内容创新是根本,比形式创新更加重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写手”的时代,具有独特性、高品质、精致化的新闻,才是媒体的生存之道,更是记者的立身之本。即使是时政新闻、政治理念,也要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新闻作品才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刘云山同志2011年在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紧跟时代步伐、着力通过创新,就必然能够再次确立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媒介传播力、舆论引导力、渠道影响力。
1.3 内容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
时刻奔波在路上,用心用情反映社会现实,是记者的职业担当。内容创新方面,记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强大的理论支持,能够“吃透两头”;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跟风,有方向;三是人文情怀。此外,个性化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全媒记者要善用多种“兵器”,立志把新闻作品当作精品来打造,力争使所在的新闻媒体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但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抛弃主流价值而一味迎合市场需要。
2 创新样态:生产形态的全新革命
传统的新闻作品,依托某一固定类型的媒体,形成较为固定的组织构架和采编流程,按部就班完成[1]。“融合新闻”是在分工基础上,采取融合化、平台化的重组操作方式,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纳入到一条高度集约、高度协同、高度管控的轨道。当前的新媒体可以借助多种平台进行传播,比如当下的社交网络如微信、微博等,或者是通过特定的媒体软件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因此用户在面对诸多的内容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因此当下應该针对其创新形态进行思考,以此来保证其在创新的路上具备更强的动力。
2.1 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随着传统媒体纷纷向融媒体转型,一场自我革新已经开始,这场革新首先从内部起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三台合一”在近年来我国媒体格局整合进程中最具代表性,除了跨机构的行政整合之外,传统媒体内部对于新流程和新机制的探索实践则先行了一步,这被形象地称为“中央厨房”,该模式本质上是传统媒体从自身内部着手,化零为整、变分散为集约,将原来分别隶属于同一传统媒体内部不同栏目、不同平台的采、编、播、技、推广等不同工种的人员组合成的一个“超级编辑部”,依据传播平台和目标对象的不同,对内容进行不同编辑、分别推送,改变了以往不分对象、“一招鲜吃遍天”的固有传播模式,给不同的目标受众送上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超级编辑部”从新闻源发掘、选题确定、任务分发,再到现场采集、产品制作、产品推送和信息反馈,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但在新闻来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竞争趋势下,如何保持新闻生产流程的常态化、顺畅化和独特化运作也至关重要。
2.2 大数据带来“数据新闻”性革命
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不仅“颠覆了完全凭借记者用眼去看、用嘴采访、用笔写作来认知世界的基本采访方法”[2],同时,随着技术创新在媒体行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基于“数据”本身产生的新闻也开始对传统媒体既有的新闻采集方式带来冲击。在上海举行的“2017腾讯媒体+峰会”的会议现场,一个名叫“Dreamwriter”的智能机器人在嘉宾发言刚结束,没几分钟,一篇像模像样的新闻稿就出炉了,速度和质量都让参会者吓了一跳。机器人写新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新闻生产更加快捷,而2016年4月《华盛顿邮报》根据其掌握的全美警察枪击案大数据,制作的9篇图文报道和1篇数据图表,解剖出了美国警察枪击案背后隐藏着的种族主义痼疾,关注和揭示了美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国内新闻报道奖”。该报道则是运用大数据判定新闻价值的生动说明。
2.3 “可视化新闻”成为新闻利器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不同媒介的边际变得模糊,可视化成为全媒时代的主要特点。新媒体不但将大多新闻做的集声、画、文、图等于一体,还增添了新闻背景的超链接、受众跟帖、留言、评论、转发互动等,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的双向交流,受众满意度较传统的传播方式明显提升。传统媒体应取新兴媒体之长,避自身局限之短,通过学习借鉴,实现互融互通,打造全新的“新闻大餐”,从自身的浴火重生做起,将每一名传统媒体记者转型为一个“移动式编辑部”,可随时随地将新闻报道及时发出。
3 创新表达:催生新的新闻创作模式
在全媒融合的格局中,媒体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传统媒体必须通过“经典组合,科学统合,高度契合,智慧融合”,提升新闻议题和舆论导向能力。
3.1 媒介融合报道模式
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标配”为:网络即时传播(消息、专题、特写、现场报道)+后续深度系列报道+评论跟进(互动),这是一种快捷、递进、融合、互动的过程。但网络时代,即时传播更追求第一时间传播,抢占舆论最前沿;深度报道追求解读信息来源、深度挖掘背景、剖析根源原委、提炼主题思想;评论跟进追求引导观众与读者关注,同时通过增进互动,拉近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如在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网推出“书话两会”栏目让人耳目一新,其典型作品是题为“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一经发布,立即登上各大网站头条,被大量转载。该作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轻松幽默地反映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勤政亲民意识。这种融媒报道模式的呈现,意味着传统媒体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传播渠道,采用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今后,这样的全媒体融合报道势必将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
3.2 融媒体模式下的新闻试验场
央视《中国舆论场》是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栏目,栏目选题均围绕网上新闻热点,以及“中国舆论场指数”榜单上的话题,由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分析、理性解读,及时对事件疑点、难点、争议点进行解答回应。即时传播与互动性是该融媒体节目的最新特征,让一本正经的新闻评论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
3.3 新闻写作要借鉴编剧意识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3]:体现叙事功能,凸显叙事行为,表达叙述层次。故事可以超越国度,某种意义上讲,比新闻优劣就是在比讲故事。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该如何讲好新闻故事呢?
1)故事化新闻叙事首先要有讲故事意识——要讲故事就必须有角色和情节。与传统的五个W新闻报道相比,当下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方式,要求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从题材选择到构思成篇,都要有剧情意识,把新闻叙述的引人入胜,或者令人深思。除了新闻标题,内容呈现也应讲究人物典型化、叙述情节化、通过背景运用展现冲突,始终抓住受众眼球,不断吸引受众看下去。凡是注重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媒体,都有讲故事的特长。
2)把新闻编排做成剧目——新闻编排中也应具有“编剧思维”。众多起承转合构成了电视剧剧情的曲折离奇、波瀾壮阔。传统媒体的新闻编排也应是具有同样的道理。如何把一档新闻编排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好剧呢?这需要编辑部能够更好地安排、扩充外采记者采集回来的不同题材的新闻,通过精心编排,合理设置“起承转合”,让整档新闻像一部电视剧一样逐层次展开,牢牢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与生命历程,赢得观众“换位思考”的共鸣,吸引观众不停地看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拯救电视收视率的利器。
3)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让新闻真实成为价值核心。英语里把新闻报道称为“story”,当然新闻报道是人们生活中真实发生出来的故事,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后了解到的真实故事。好的新闻报道,首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让受众感同身受的真实故事。
4)创新新闻技术。当下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核心技术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作为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创新应该被电视新闻行业予以足够的重视。 要能够通过技术来实现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且保证其事业的先进性,要及时引入一些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更好地提升整个媒体行业的传播效果,通过引入以及创新技术能够让广播音质更加清晰,这也能避免传统的播放中杂音带来的干扰。并且在提升技术的同时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相同的行业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新闻创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前所未有、使命重大的革命性创新。让我们的新闻思维随着互联网时代飞翔,在日新月异的大变革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
[1]崔柳.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构建[J].中国广播,2016(12):95.
[2]郭钦.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新模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埃尔索伊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