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希屏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快,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得不到保证,大量的虚假新闻充斥于网络空间。文章主要以拉斯韦尔的“5W”为分析架构,以2017年十大虚假新闻为例,探究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结合当下传播环境分析其产生和屡禁不止的原因,提出有效防止虚假新闻产生的策略。
关键词 虚假新闻;成因;自律;他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19-02
1 2017年十大虚假新闻概况
截至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以来第17次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2017年的“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温州一名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进高考考场”等十大虚假新闻,以假乱真,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证实和辟谣,人们就会坚信不疑。
2 虚假新闻的特点
虚假新闻属于虚假事实,它的内容有失真实性,经过梳理,虚假新闻大致有如下特点。
1)从传播者角度来说,传播者主要集中于各类网民和专业媒体。由于专业媒体的失守和网民的媒介素养不高,大多数虚假新闻先是发布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之后专业媒体没有取证就转发,使得假新闻立即扩散,有的甚至明知道信息不真实,但为了能够引人注意,也会把虚假信息发布出去。如秦火火,该当事人明知道信息虚假,但为了博眼球,仍然发布虚假信息,给社会带来较大危害。
2)从传播途径来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仅是虚假新闻的发布源头,而且也推动了虚假新闻的传播。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过载,一是受众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辨别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二是由于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相互关注好友圈有着亲近性的特点,出于信任心理,受众很容易就会把所接收到的信息转发出去。如泡沫大米,最先就是从微信朋友圈流传开来,之后经过各种转发,最后广为人知。
3)从传播内容来说,虚假新闻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新闻领域,因而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引起忽视。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发生了关系到受众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事件,就会高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时候,传播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将新闻夸张化、虚拟化甚至无中生有。
4)从对谁传播来说,即虚假信息的传播对象是广大受众。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在当下移动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可能,只要每天接触到这些终端,就会成为虚假信息接收者当中的一员,因此,虚假信息的覆盖面是全体受众。
5)从传播效果来说,虚假新闻达到的传播效果很强。由于虚假新闻借助互联网平台,经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使得它的传播速度快;另外,虚假新闻容易抓住受众的心理,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再者,由于大部分受众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容易随手转发所接收到的信息。
3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虚假新闻的产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新闻从业者在入职之前一般都会接受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但在实际投入到新闻工作的时候,会偏离原有道德轨道。对于很多虚假新闻,明显是偏离有关事实的,但是很多媒体却争相转发,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这则虚假新闻,在专业的新闻网站上可见。这些虚假新闻的背后存在商业动机,而媒体则无形中充当了其传播的助推器。
2)网民的媒介素养和辨别力较低。每逢遇到危机事件时,就会伴随着大量的虚假新闻和谣言。如:“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问题等,都会涌现出一批虚假新闻。而“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这起假新闻则是最先在网站论坛上发布的,经过网民的转发而被炒热。而就此次虚假新闻的传播而言,网友则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人云亦云,没有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就随意转发。
3)“守门人”角色的缺位。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借助手中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布所见所闻,各种信息爆炸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信息发布者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而把关人的把关不到位使得虚假信息能够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出去,这是造成虚假新闻泛滥的主要原因。如今,微博、微信朋友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各种谣言和虚假新闻刺激受众的神经,吸引受众眼球。
4)传统媒体没有树立权威榜样。传统媒体大都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创办的,受到政府的监管,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经过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媒介引导力显得不足。在该虚假新闻中,社交媒体为其传播提供了平台,而新闻网站等专业媒体单位则成为了“鉴定者”和推动者。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再到网站,一条虚假新闻得以“洗白”。
4 遏制虚假新闻的策略
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本文将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分析架构,反推出应对策略,结合传播者的自律和他律这两方面去研究。
1)传统媒体要树立权威榜样,发挥新闻引导作用。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有一种潜在的权威引导力,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发布或者转发新闻信息之前,要先弄清新闻的来源和真实性,尽量避免发布虚假新闻,给受众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为传媒行业树立权威的榜样。
2)新闻从业人员要提高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的搬运工,这就要求广大传媒从业者,要有“底線”思维和“红线”意识,要从内心深处敬畏和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在报道新闻时,要多方核实、求证消息源的真实性,从源头上确保新闻真实。同时,要认真核对新闻事实,没有把握的不报,甚至可以与采访对象联系并核实。总之,要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
3)公民要提高媒介素养。部分微博、微信用户的随意转发行为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推动力。因此,广大网民是新闻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要自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品味,加强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不发不看“三俗虚假”信息。
4)加强对信息发布通道的把关,实行信息发布实名制。大量的虚假新闻是通过微博、微信和各种网站论坛发布出来的,而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大都没有实名制发布,就造成了发布者对新闻信息的不负责和“零代价”现象。因此,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新闻发布的相关行业,要加强对信息发布通道管理和把关,如加强对微博、微信和各种网络论坛等信息发布平台的把关,在信息发布渠道就把不符合实际的虚假信息筛选掉;另一方面,实行信息发布前台匿名制后台实名制,要求信息发布者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承担相应的责任。
5)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建设与单位绩效制度、诚信监管制度相结合。虽然我国新闻管理部门出台了各种规章和文件来规范新闻行业的传播行为,但是虚假新闻依然每年都会产生。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法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新闻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落到实处。另外,对于从事媒体行业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规范,并与年终奖金挂钩,对于发布过或者转发过虚假新闻的新闻从业者给予一定的警告或者处罚;再者,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新闻诚信监管系统,群众和相关行内人员可以监督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对于发现的虚假新闻可以举报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对于发布或者转发虚假新闻的行为,一并录入诚信监管档案,在必要時候,可以给予责任人相应警告或处罚,形成一种全民监督虚假新闻的机制。
总之,要净化传播环境,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要从多方面努力,需要自律和他律方面出发,加强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强化传播渠道的把关、净化传播内容、完善我国新闻法律法规等,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牵头,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慧超.从新闻法规看微博时代假新闻的涌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5,6(9):211-212.
[2]赵鹏飞.从近年来的十大假新闻反思我国的新闻道德与法规[J].新闻传播,2016(18):48-49.
[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4]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EB/OL].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zt_d/cnnicreport41/?qq-pf-to=pcqq.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