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霞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0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穴位贴敷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治疗后4周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穴位贴敷用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穴位贴敷; 慢性胃炎;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2-0160-02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指胃黏膜在机体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反复损伤,造成胃黏膜产生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1]。从中医角度来说,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多与胃动力障碍、生活饮食习惯等有关,且临床上多以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为主,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消瘦等,影响患者健康[2-3]。西药为慢性胃炎患者中常用治疗方法,虽然能延缓病情发展,但是复发率较高,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研究表明,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但是不同试验结果存在争议[4]。本课题以2015年8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400例,男231例,女169例,年龄28~77岁,平均(56.71±5.7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36±1.21)年。胃炎类型:浅表性172例,糜烂性163例,反流性65例。穴位贴敷组400例,男226例,女174例,年龄29~80岁,平均(55.95±5.69)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5.43±1.26)年。胃炎类型:浅表性169例,糜烂性165例,反流性66例。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统分会制定的关于慢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2)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反酸、胃胀等症状,且患者经胃镜、病理检查得到确诊;(3)能遵循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治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伴有精神异常者;(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正服用用于疗效药物。本课题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具备情权。两组性患者别、年龄、病程及胃炎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西药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及铝碳酸镁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成都天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77),每次20 mg,每天2次,饭前服用;铝碳酸镁(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0),每次0.5 g,每天3次,饭后服用;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每次20 mg,每天3次,饭前服用,连续服用4周(一个疗程);对于明确Hp感染者,阿莫西林胶囊(中山市力恩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29),每次口服1 g,每天3次,饭前服用;克拉霉素缓释片(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296),每次口服0.5 g,每天2次,饭后服用,连续服用4周。
穴位贴敷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穴位。对于病情相对较轻者穴位取上腕穴、中腕穴、下腕穴及足三里穴;对于病症较轻者,取脾俞穴与胃俞穴,治疗时在相应的穴位放置穴位贴,每次贴敷6 h,每天1次,连续使用4周(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有效率。两组连续治疗4周后分别从显效、好转、无效进行评定。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6]。(2)炎症因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早晨空腹取静脉血3 ml,完成血清分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有关操作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说明书完成[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穴位贴敷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CRP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治疗后4周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与胃动力障碍、生活及饮食习惯等有关[8]。祖国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多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及邪毒入侵等有关,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起病情反复迁延,甚至会增加癌变风险,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9]。因此,加强慢性胃炎患者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0]。
近年来,穴位贴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穴位贴敷组治疗4周后疗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由此看出,穴位贴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恢复。消化性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主要是穴位贴敷属于中医治疗范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制、忧思郁怒日久、烟酒等外界刺激引起的胃功能受损、气血不调,胃脘部邪气淤积,不通则痛,治疗时应以疏通胃脘痛气血运行,调节脾胃功能为主。穴位贴敷属于慢性胃炎病人常用的治療方法,其秉承中医传统治法理念运用现代纳米远红外线自生能量,取穴贴敷,通达穴位,祛除病邪,调畅气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治疗时根据每一位患者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进行贴敷,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上脘穴通于阳明胃经并能总领胸腹气血运行,而中脘属于胃腑之气结聚部位,均与胃疼痛、呃逆、呕吐食道痉挛等有关,贴敷上脘穴、中脘穴有助于快速通畅胃脘气血运行,是治疗的主穴组合。而足三里则是“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之一,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调理脾胃,发挥扶正祛邪等功效。因此,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时配合中脘有助于缓解胃脘疼痛,属于贴敷相对重要的辅助穴位,有助于发挥通畅上下、调整上腹部气血运行等功效[11]。临床使用时以穴位敷贴方式通达穴位,祛除病邪,避免口服用药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本研究中,穴位贴敷组治疗后4周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由此看出,将穴位贴敷用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有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但是,患者治疗时宜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使得患者治疗更加科学、合理[12]。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敏琴.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03-204.
[2]张吉妹.穴位敷贴配合护理对慢性胃炎伴随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0):137-139.
[3]刘宇,王彦刚.基于频数分析王彦刚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3):34-37.
[4]张莉.蒿芩清胆汤加减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264.
[5]蒲应炎,潘奔前,周俊亮,等.平胃四逆散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9):220.
[6]郭敏,赵文霞,刘光伟,等.化浊解毒方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肠激素及内毒素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682-2684.
[7]姚娜,孟憲鑫,李玲玲,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74-678.
[8]万俊华,石新涛,陈秀荣,等.化浊解毒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4):382-283.
[9]王志坤,李博林,刘启泉,等.罗英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2935-2937.
[10]朱志红,王维,霍永利,等.兰芩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浊毒内蕴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70-72.
[11]潘东洪,吕艳,王伟,等.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22):2350-2351.
[12]张金丽,王彦刚,周盼盼,等.化浊解毒和胃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胃液成分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5):400-403.
(收稿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