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平
清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用“初读→熟读→品读→诵读”的教学程序,交织着各种朗读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来完成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
一、初读——悟的基础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 体上的感知,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学生边读边感知语言,学生初读课文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上多下功夫。在读中咬准字音,感知字形,了解部分词义。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可以让几名学生(最好是中下等的学生)讀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同学是否达到了读正确、通顺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同学读起来仍有困难的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要进行二次指导,直到全班同学都读正确、通顺。
二、熟读——悟的前提
熟读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作些启示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想写划,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不懂的词句的小组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
三、品读——悟的体现
品读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品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谁有感情,读者(学生)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哪儿?来自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有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后的一种“读”,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他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的内心体验。
四、诵读——悟的升华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次回读课文,做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出语调。在倡导多元化朗读的今天,更有必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已的理解,读出自已的感悟,读出自已的个性,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可适当作些启示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想写划,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的规律。然后采用小组合作,谈自己的收获。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不懂的词句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