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A Q=艺术品鉴 A=程东富
清幽写怀 180×45cm
Q:您的家乡安徽是文房四宝之乡,您对笔墨纸砚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A:不可否认的是,笔墨纸砚的好坏必然会对作品的表现效果产生影响,但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过去有“善书不择笔”之说,那么一个好的画家也应该达到不择笔、不择墨、不择纸的境界。真正的大家,无论用怎样的材料都能画出不错的作品。对他们而言只需寥寥数笔,就能了解这个笔墨纸的性质,继而根据材料特性扬长避短地作画。他们有主动驾驭笔墨纸的能力,所以很少会被这些外在因素所限制。当然,画家们也都希望有好的画材让自己的艺术表达更加顺畅。
Q:您到西安美院以后,听取老师们的建议,选择了清供博古题材,以后有没有打算尝试新的风格或题材?
A:画家的风格大都是自然而然、慢慢沉淀、因势利导而成的。中国画是画家个人综合素质的总体反映,包含了这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以及对于当代绘画的了解程度,画家笔下所描之物和所造之境是他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的具象表达。画家需要一定的求变意识,但不能过于刻意,否则即使在短时间内求得形式上所谓的创新,但如果没有思想的积淀,就只能落得空洞而缺乏内涵的笔墨游戏。只有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自我认知不断深化,观念意识的变化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表现在创作实践中,久而久之,风格就会发生自然而然的转变。
Q:莲花、手串等常出现您的绘画中,您对佛教很感兴趣吗?您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禅趣?
A:佛道文化属于宗教文化,我心怀敬畏但不迷信。仅仅就艺术中的禅趣来说,禅宗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思维,相比于道,禅的超越性更彻底,追求的是一种“空山无人,花开流水”的“澄明”境界。儒释道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他们总体上是相通、暗合的,就是教你如何实现“善”,“善”是圆满,艺术最好的效果就是尽善尽美。佛家思想会让人心静,心静则明、则清,最终抵达完满之境。
Q:您的作品总体呈现出清雅之相,请您简单谈谈您对“雅”与“俗”的理解,在您来看“雅”与“俗”的界限体现在哪里?
A:雅俗之辩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其实“雅”与“俗”的分界在于个人内心的体会。其区别简单来说就像“美”与“漂亮”的区别。“美”是有内涵与思想的。中国画就是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灵魂。而“漂亮”就仅流于表面。“雅”在形式上是内敛而收缩的,但其可以提供的精神势能却是无限的。而这需要人用心感受。我们常说的“俗”通常指的是“庸俗”,但全面地来看,“俗”有好几层含义:风俗;庸俗;大众。可见,除却“庸俗”,“俗”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当大俗到能够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时也就大雅了。
雅舍清品 46×68cm
Q:对于一幅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您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与赞美?
A:面对艺术要认真谦和,尊重他人给予的评价,“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生活上要明白自己的天命,在艺术上也要做到自知。美本身没有标准,艺术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生活在不同场域中的人,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判断标准的差异。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给出的评价就会不同。明确自己的水平,心里有杆秤,保持一份坚守,在面对别人或好或坏的评价时就会有基本的分辨,提取有用信息。一个画家就是要不断塑造自己,再不断毁掉自己。这就像凤凰涅槃,重生。
Q:一幅画要有艺术性也要有市场性,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是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A:绘画的属性有三种,第一是艺术性,即学术性,第二是社会性,第三是市场性。作为我来说,艺术性是第一位。摆正心态,艺术道路才能走得更长远更扎实。
画不单是给一个人看的,要面向社会。当下人群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艺术的需求非常重要。艺术家第一要有自我,有艺术性,但也要兼顾社会性,这两个方面考虑到了,市场性自然也就有了。艺术性高的,像刘文西先生,是国内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祖孙四代》、《毛主席与牧羊人》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近期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老先生耗时十三年打磨出的时代精品。这些高水平作品就是他学术性与社会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