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丰富的资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

2018-08-28 07:32
辅导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澜沧少数民族队员

栏目主持人:顾岫荫

本期访谈嘉宾:张国强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民族小学副校长

王颂华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第二小学德育主任

本期研讨主题:

主持人: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 个。据云南省少工委的同志介绍,你们二位所在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你们是怎样开展这些活动的?它们对队员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张国强:

我们澜沧民族小学的1677名队员来自全县20多个乡镇的少数民族乡村和县城部分单位,其中,拉祜族队员占40.53%。2016年以来,学校以深化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为抓手,一方面进行多元民族文化宣传建设,使校园处处都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元素;另一方面,着重组织队员们开展跳民族舞、唱民族歌、说民族话、吹民族乐器等体现民族特色的少先队活动。

比如,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族音乐素材,引导队员们与民族音乐面对面地接触,体验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用民族艺术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人文情境、民族尊严等感染队员,塑造队员健全的人格。校园红领巾广播中经常播放地方民族歌曲,学校的红领巾民族童声合唱团也把许多含有民族元素的歌曲融入合唱训练中。

为了让队员们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音乐教师资源等,依据不同民族音乐元素,编创了民族舞蹈大课间韵律操,并融入了拉祜舞、哈咧贾、佤族舞、江山木啰、哈尼舞、其多列等元素。我们还组建了拉祜摆舞、拉祜芦笙舞、傣族舞等红领巾舞蹈社团。丰富的民族舞实践活动,让校园中盛行起“民族风”。

为了帮助队员们直观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2014年6月,我们和澜沧县文化馆联合开展了以“传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我们邀请了澜沧县芦笙制作、编织工艺、竹编工艺和傣族制陶等“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为队员们面授技巧,讲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让队员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活动激发了队员们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增强了他们对家乡历史文化底蕴的感知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更让他们坚定了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决心。

王颂华:

我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的陇川县。这里主要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陇川县作为中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有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浓郁。为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校主要开展了“走进景颇民族风情园”春游远足活动、“校园体育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活动、少数民族语社团活动、“拜师学艺”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我们还举办了“各族小伙伴一家亲”民族英雄故事会、“我是家乡小导游”主题中队会等。队员们最喜欢的活动是节假日里开展的“拜师学艺”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因为在这一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组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活动时间也较自由、宽松。假日里,“拜师学艺”雏鹰假日小队的队员们集合起来到老艺人家里拜师学艺。“小巧手小队”的队员们在村寨里的老艺人阿伢的指导下,有的学会了剪纸,有的学会了水果雕花,还有的学会了竹器编织。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中队进行展示,一些作品还在学校的艺术节上获奖。“美食小队”的队员们在“啊弄么”(景颇语“大妈”)和“咩叭”(傣语“大妈”)手把手的传授中,学会了做泼水粑粑、菠萝饭、鬼鸡、舂菜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民族特色美食;“斑色花艺术小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走进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村寨,学会了“噶光”“叮歌”“登窝罗”等少数民族集体舞。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第二小学的队员们开展“七彩童年 我的梦”活动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民族小学的队员们跳佤族木鼓舞

主持人:

你们是基于怎样的思考选择了开展以上这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们认为最具特色的活动是哪个?

张国强:

我们学校自开办以来就坚持“面向民族地区、面向山区、面向边疆”的原则,以“团结、和谐、多元、共融”为办学理念,以“创民族特色学校,育少数民族人才”为办学目标,以“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为办学特色,着力促进少数民族队员健康成长。

由于我校拉祜族队员较多,从2017年开始,我们重点突出了对拉祜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为了对队员们进行拉祜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将拉祜文、拉祜语引进学校,开设了拉祜文化兴趣课,开辟了拉祜文化宣传栏,开拓了拉祜语大课间活动,使拉祜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此外,我们开发并设置了跳拉祜民族舞、唱拉祜民族歌、吹拉祜民族乐器、学拉祜民族刺绣、绘拉祜民族特色绘画、学习拉祜茶艺等民族特色课程项目,系统地挖掘拉祜民族文化元素,并使之融入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们对拉祜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学校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汇报”专题文艺晚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好评。澜沧县文化局、广播电视局也为我校合唱团录制了“澜沧少数民族儿童歌曲”专辑。我校被人们赞誉为“拉祜山乡的一朵报春花”。

王颂华:

首先,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我们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去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在队员们身边,便于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我校队员大多数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学习的愿望,都渴望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符合队员们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活动,并使之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有效拓展了队员们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拜师学艺”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对于家校共建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密切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

其次,我们选择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源于我们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村寨的风情风貌以及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中的服饰、礼仪、歌舞、美食,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老艺人、传承人等,无一不成为我们开展少先队活动的社会资源,也是我们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优质资源。

主持人:

在多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你们的辅导思路和方式主要有哪些?是否有成功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张国强:

在“立足实际、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总体设计基础上,我们坚持整体性和特色性原则,注重培养队员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多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活动。

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积极构建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模式,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联合澜沧县文化馆,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给队员们讲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帮助队员们体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不断创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尝试开发、设置民族特色课程项目,在少先队活动中逐渐丰富其内容,拓宽其实施途径,创新其表现方法,改变其呈现形式,从传统内容中挖掘新意,并通过新形象、新事物,帮助队员们领悟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我们采用了融合的手段,引导队员们学习拉祜语言,并为之注入生机和活力,着力于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的品位,构建崭新的少数民族校园文化体系。

“非遗”传承人教队员们制作芦笙

王颂华:

陇川县世居的5个少数民族都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也比较多,而且在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泼水节等节日时还放假。这些都为我们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校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可以概括为9个字:走出去,请进来,自己搞。

走出去,就是鼓励或组织队员们积极参加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内容和氛围,引导他们和着欢乐的歌、乐曲,和各族人民一同跳起节日的舞蹈,感受不同民族艺术的魅力。请进来,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邀请本地民族文化传承人,给队员们讲解民风、民俗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比如,我们在开展“五老牵手红领巾”活动时,就邀请了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教队员们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说民族话、做民族美食、学民族乐器等。自己搞,就是充分利用学校老师和队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红领巾舞蹈社团的队员们会带领大家跳少数民族舞,红领巾器乐社团的队员们会帮助大家了解一些民族乐器,红领巾民族语社团的队员们会引领大家以不同的民族语言来表达心声。

主持人:

你们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很有特色!谢谢两位老师在此与大家分享!

猜你喜欢
澜沧少数民族队员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