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下艺术通识教育教学启示录

2018-08-27 08:35赵静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

摘 要:自21世紀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全球化时代大潮的引领下大力推行通识教育,随着通识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普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在当今高等教育中逐渐显现。通识教育旨在突破单一的“专业领域”和纯粹的“知识视域”,放眼国际思维,从培养新时代的优质大学生出发,为大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逻辑思想和精神感悟的课程。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作为其中的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如何提升艺术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正是当下教师面临的严峻议题。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是东西方文化演变的产物,融汇东西方文化之精髓。纵观通识教育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与历史传承的时代要求。究其发展源头,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六艺”教育;而于西方则追溯至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七艺”教育。真正好的通识教育,必然是立足本土兼放眼全球的教育,在文化的选择上,一定是认同并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核心,同时着眼于全球化的时代格局,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观通识教育之势

(一)通识教育的基础——人本教育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指出,“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假如我们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可见当今大学培养大学生当先成人,后成才,再成功。而通识教育的基础则是人本教育,人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相较于专业教育窄而精的倾向,通识教育的博而雅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今大学教育所缺失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审美鉴赏的教育和思辨批判的教育。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中与时俱进的产物,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和知识更迭日益加快,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展和知识结构的交叉,要求当今大学生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新领域的魄力,通识教育则是针对当今大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授一种学习理念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人文情怀和批判思维。正如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灌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二)通识教育的关键——自由教育

之所以说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自由教育是就专业教育的严谨而言,所谓“自由”,并非无章法的说教,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式学习,大学本该区别于高中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应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悟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有所得,而不仅是课堂的给予。通识课教师要做的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启发者,帮助大学生逐渐认清自我,端正三观,从而形成完整人格。以本人所理解,通识教育的“自由”即“多元”,是学科知识的多元交融。大学校园好似一个多元的小社会,包罗万象,通识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专业教育的壁垒,融合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综合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来洞察人类文明之进步。

二、探艺术教育之法

虽然通识教育是借鉴了哈佛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通识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更应坚持中学与西学并重,全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之精髓和优良传统之底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该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中西文化,在尊重优秀民族文化根本的同时重视国际文化要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时代进步之快速,信息更迭之迅速,都使得当今大学生的眼界更宽广思想更丰富,相较于传统大学生的墨守陈规,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更具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而这样的大学生也挑战着当今的高校教育,“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人从头讲到底”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但是否加入了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就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仍是身为高校一线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当今的高校教育并没有实现“高效”教育,大一新生怀抱着憧憬与理想进入大学课堂,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形成了高校课堂中的“低效”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点认知与思考,机械的为了学分而去上课,最终一无所获。因此,积极推进全面展开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方法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尤其在高校通识课的课堂上更应体现其与时俱进的优势。

不可否认,课堂已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学生接触的够多,认识的够广,随之思维也更加活跃。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技能训练,欣赏艺术作品的途径也日益增多,甚至学生信息更新的速度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在教师之上。在此情形下,艺术通识课堂中的内容已不再神秘,传统的教学也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才能实现艺术通识教育的价值。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学生至上,而是一种身份置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究竟怎样的课堂是吸引学生的,怎样的老师是学生信服的,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是易于学生接受的。笔者身为高校艺术通识课的一线教师,对此深有体会。《经典电影赏析》是笔者教授的一门通识选修课,首先,笔者认为“经典电影”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是历经几十年的年代电影,也可以是当今电影市场中出现的时代电影,因此在课堂中就不仅分析解读老电影,也会发现欣赏新电影。课程以好莱坞类型电影为轴,以各国经典电影案例为面,全面解读不同类型电影创作的规律手法与创新意识。在授课过程中,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电影类型的选取与当今大学生的观影兴趣相结合,同时也以专业的观影角度引导大学生的观影选择。以课程的第一章“青春片”为例,正是因为80、90后观众为电影院的主要群体,某种程度上也使得院线电影中的青春片层出不穷,且影片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不管是观众引导市场,还是导演迎合观众。这都是大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他们也具有相当的发言权,选择看什么电影,为什么喜欢,看电影究竟在看什么等等。当以这些问题作为该堂课的引导时,学生的听课兴趣便大大提升,随之课堂就根据学生原本的观影兴趣并结合知识点详细分析当今电影市场中青春片的“N宗罪”,如:小说改编青春片的优劣对比、国产青春片的社会影响缺失等等。一堂课结束学生真正懂得了国产青春片的叙事内容缺失、人设情感缺陷、主题表达缺乏等劣势,也重新认识了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当今电影市场的规律,将授课知识点融合于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课堂,领会于课堂,感悟到自己。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

在新形势下,教师须进行重新自我定位、摆正自我姿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言传身教,甚至身教胜于言传。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旨在对学生实现丰富情感感悟、扩展思想认知、平衡知识结构、提高审美水平、强化综合素养。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广泛传播的当今社会,艺术通识教育模式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向课堂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互动式和教学成果研究性转变。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引领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一个引领者、参与者和学习者。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对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的认知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电影观念的普及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生活感悟的延续。电影是赋予学生综合性素养的教育,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是基于创作者的生活观察、社会提炼和现实重现的综合性呈现。因此,作为一名艺术通识课教师,引导比教授更重要,引导学生从电影中体会生活的原貌。电影艺术教育本就是使人回归的教育,它使人在影像中观察真实世界的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自身,反思人性中的复杂。对于非艺术专业的电影艺术教育更应实现艺术教育言传身教的功能与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师课堂中的分析解读实现更深层完美人格的培育。

(三)以课堂为基础的创新

“最杰出的教师把教学看作他们可以做的任何得以帮助和鼓励学生的事情,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就是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于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中,大学的艺术通识课堂已不是学生接触、认知和欣赏艺术的主要媒介,课堂是由教师引导的帮助学生分辨鱼龙混杂的艺术文化现象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通过课堂的引领整合所需并感悟领会内化为对自身成长有利的内容。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不可比拟的,课堂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选择的授课内容会带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与学生分享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笔者所带的另一门课程是《从小说到电影》,为通识必修课,在课程设计中以改编电影案例分析解读小说改编电影的文本方法和电影手段,在案例的选择中,从大学生的观影兴趣和情感体验出发,所选影片极具典型性,有青春怀旧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主旋律故事《狼图腾》和《智取威虎山》以及好莱坞史诗经典《肖申克的救赎》等多元类型电影。这些电影有广为熟知的也有相对小众的,但都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对原著的创作背景介绍还是导演改编的个人风格体现,再是电影深层的主题表达引申,在授课中都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艺术通识课是灵活多变且与时俱进的课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课堂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的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三、悟现代教育之核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一个产生审美的过程,既有创作者的艺术创造,又有欣赏者的艺术鉴赏,最终实现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教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育的内容的设计、方式的创新和目标的实现都基于内化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和自觉行为,以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好的通识教育,在教育方式的创新中,更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中国自古便以儒学为主体,流传一种“学习”的传统,更是对教育具有独特且深刻的理解。在先秦儒家教义,将“学”放于第一位,而“教”则归第二位,“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论语》中有道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言正是强调讨论式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说传统的专业教育是要傳授与学生知识,那么通识教育所要教授的就是常识。通识教育并非单一的说教与灌输,其精髓在于通过言传身教,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课堂的生活魅力感染学生的思想心智,为师者先要有“通识”的意识与认知,并于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轻松的交流氛围,使学生真正在“学”的前提下接受“教”。

参考文献:

[1]曲香竹.浅析新形势下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艺术教学,2014.04.

[2]梁婧.北京电影学院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J].北京电影学报,2014.04.

[3]周星,朱瑾烨.略论当下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开放性价值[J].专家论坛,2016.

作者简介:赵静(198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市场及电影产业。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