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园
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修养。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认为:“……教师的道德责任应该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他应该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是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妨多给学生倾诉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表达中形成敏锐的思维语感,生成丰富的语言素材。倾听学生的心声,利于学生在主动表现自我中收获更多的精彩,让语文教学更富有浓浓的人文性与和谐感。
一、倾听困惑,“欲言又止”时诱导
课堂是问题的集散地,也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校场。多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困惑,定能使得他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主动表达机会。多倾听学生的困惑,能使得学生在紧扣问题深入探知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的表达运用切入点和生成点,利于他们强化识记运用。
倾听困惑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针对学生难以体味游子的心境,不妨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作者用了这样的悲凉景象来表现游子有何用意?很多同学认为,以此处的景物来烘托作游子的心境,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深刻感知。有的同学认为运用悲凉来体现游子的心境,特别是在秋天,更让人有思念亲人之感,等等。教师此时可根据学生的困惑不同,不妨跑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让學生将情境与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在主动表达中深化感知。
把握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他们表达受阻的时候多给他们相应帮扶,能使得他们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多从学生的问题症结所在中摘录筛选相应的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交流,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丰富的认知情感与深度。
二、倾听异议,“争执不下”时点拨
语文课堂如同花开,各有艳丽。学生更多介意自己的理解感知,并认为自己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多放手让学生主动争辩,让他们在主动说出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争辩交流,更能使得课堂富有动感。
多在学生争辩时,多给他们相应的点拨,能使得问题探知更有深度。如,在《孔乙己》时,针对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不妨请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主动提出相应的看法,给他们更多的交流机会。为此,有的同学说,孔乙己是一位可怜之人,作为落魄的读书人值得同情;有的同学说,孔乙己是一位明知自己所为不当,但仍却维持旧样(始终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不值得同情;有的同学说,孔乙己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深受科举与封建思想毒害的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学引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孔乙己既有可悲之处,但仍有可同情之处,等等。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则可从作者写作背景、表达意图等方面来组织学生筛选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在相互碰撞思维中收获更多的精彩。
引领学生主动争辩,帮助他们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找出问题,能使得他们加深理解感知。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在主动提出相应观点中深入交流,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在学生争执不下时多送上点拨,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真实感和意义。
三、倾听建议,“各抒己见”时取舍
“仁者见者,智者见智”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各不相同。多给学生自由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本身就是语言课程教学应有的内涵。遵从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多鼓励他们进行自由表达,便于教师在倾听时发现更多的呼声,让他们的众说纷纭成为一种“风向标”。
倾听建议,让学生的表达话语权得以充分展现。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散步》时,在儿子要走小路,奶奶要走大路出现分歧时,不妨请学生作为裁判,你若就在现场,会怎么做?很多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有的同学说,自己会说服儿子走小路,因为奶奶腿脚不灵便,让奶奶更好走道。有的同学说,自己会让自己的儿子想象70年自己的身体,如果自己想要走大道,而自己的孙子走小路,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自己会让儿子走小路,并用手搀扶奶奶,让他现场接受孝道教育。有的同学说,自己让儿子先走一段小路,让他感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再说服他走小道,等等。这些建议是学生主动研读文本的升华,也是其丰富认知思维情感的重要基石。教师则可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多归纳,给他们提出相关的意见。
多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让他们的建议成为重要探讨语料,更能使得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建议,多给他们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筛选,帮助他们在深入表达中形成深厚的认知。
综前所述,教师多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强化语言运用。多关注学生的疑惑与异议,多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归纳整理中有针对性表达运用,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本主义色彩,更能使得学生在有针对性学习探知中丰富认知思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