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8-27 03:23韩怡威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世界史

韩怡威

摘 要: 新史观在当代历史教学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新史观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及人们史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新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正确看待新史观,合理运用新史观,本文简述了几种新史观的内涵,论述了传统史观的局限及新史观指导教学的意义,阐述了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材中的体现,重点论述了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为新史观指导教学提供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世界史

一、新史观的内涵

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整体进程。近年来,随着新史观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新史观已经逐步融入日常历史教学之中,并且对人们更新史学观念产生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正确看待新史观,充分认识新史观教学,本文就几种主要的新史观作介绍。

(一)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指以全球化的视野认识和理解世界历史,用全球化的眼光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分散到整体的不可逆的进程,要求人们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交互作用,它要求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

(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强调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它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该史观要求将文明类型视为最基本的研究单位,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在研究中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还要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二、新史观指导教学的意义

(一)传统史观及其与时俱进

我国的基本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它对我国历史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促使我国形成了革命史观,还特别影响了我国对历史时期的划分,形成了社会形态史观,对历史学科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史观也须与时俱进。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应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其次,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观点新课题不断涌现,应当包容新的思想。最后,解释能力的拓展,应指向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

(二)新史观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新课标中史学观念的更新,将新史观引入当前初中世界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广大历史教师而言,它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助于革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将新史观运用至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扩展历史眼光。因此,新史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推进,既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效展开的客观需要,又是更新传统历史教学思维理念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

三、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全球史观的运用

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球眼光。在当今世界的大环境下,学生应当深刻理解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着重体现这一概念。例如,在《经济大危机》一课中,应当由1919年的经济大危机,延伸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学生看到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金融危机的范围和影响扩展至全球。又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课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场“古代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各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整体眼光看待各历史阶段的特点。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切记不能单一、孤立地死记硬背,而是要全面、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将琐碎的历史知识穿成串、连成片,这样才能学好历史。例如,在“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分别介紹了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在教授这部分时,应当注重总结当时亚洲封建国家建立的整体特点。

使学生正确看待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当前的全球大势之下,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手段,因此,要求当代学生认真面对国际的竞争与合作,把握全球动向。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关章节时,应当通过对比两种社会制度的异同,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进而正确认识国际的竞争与合作。

(二)现代化史观的运用

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总体趋势,全方位、综合性地认识社会发展。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时,除了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优秀成果之外,也要帮助学生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引导学生把握三次革命的发展趋势,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史教学过程中,将这一史观贯穿社会历史的演进,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现代化的发展脉络。

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掌握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并对其产生现实意义。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这就需要我们既掌握现代化进程的总规律,又从不同阶段具体认识。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现现代化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使学生理解国家独立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这节课时,除了要求熟记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应当以当今中日关系作为延伸,引导学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

(三)文明史观的运用

帮助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历史时间。文明史观贯穿整个历史课程的内容,教师应当把握一些重大的历史线索,并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逐步深入,逐渐加强对学生历史史观的教育。例如,在《西方文明之源》一课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理解其民主政治带来的深远意义,还要引导学生由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看到其对西方近代的影响,从而渗透文明史观的内容。

帮助学生站在文明的高度看待和评价历史,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面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应当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总结。

培养学生认识文明多元化,提倡文化包容精神。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中,文化范畴的内容贯穿始终。例如,教授“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这一章节,在学习各种古代文明优秀成果时,应当强调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文明的多样性。在这些章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艺术培养和熏陶,培养学生理解文明多元化的深刻内涵,把握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朱玮玮.新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渗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李进.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艾雪华.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杨萍.文明史观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6]郝春雷.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王宏志,姬秉新,等.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王宏志,姬秉新,等.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周卓.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世界史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2020年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举办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举办“《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编委及专家会议”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探究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
中国世界史编撰历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