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媛媛
摘 要: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門人文社会科学,它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漫长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翻译学才加速了学科的分化和发展。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口译与翻译学的关系就像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 生态翻译 翻译 口译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依据是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生态翻译学即是研究多种翻译现象及其成因,掌握翻译发展的规律,进而提示翻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口译的目的是将源语与目的语进行正确无误的对等互换,从而使交流者双方清楚顺畅地交谈下去。在生态翻译学影响下的口译会让整个译程更加系统化,使源语与目的语的平衡度大大增加,同时促进翻译学与口译的共同发展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生态翻译学是当今翻译学领域里一门新兴学科,它指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引发了地球上语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生态翻译学下对口译进行研究可以使口译在翻译领域有着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在译者实践的同时,也具有开阔领域、启迪思维的积极作用。在生态翻译学的整体论和系统观下,呈现在口译方面的各种问题都会被给予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如此就能发现和解决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的宏观与微观上的事物。从生态翻译学、生态平衡的视角来看,译者能主动调控译程中因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引起的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失衡,从而确保译程的持续进行。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调整或规划译者的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促使译者内心环境的构建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协调发展。将生态翻译学的意识和口译相结合,促使口译与翻译学、口译与社会环境间内部关系的适度转换与融合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与口译研究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一是翻译过程,即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即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即“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四是评价标准,即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在翻译的概念框架内,口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活动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它的即时性: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它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做的一次性翻译。从根本上说,口译是为想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交际的人们提供即时即地的便利。
三、生态翻译学与口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口译研究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生态翻译学提供方法论,由译者或学生作为实践体进行实践,从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标准评价入手。
(一)过程
无论从译者的角度还是从译程角度或是从口译技巧角度来说,都要处在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拿生态系统打个比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从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噬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体死亡以后,分解者将他们再分解成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物质再归还环境。作为实践者,即译者或翻译教师,首先对翻译得有夯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地从各个“无机”的环境中摄取能量充实自己;结合自身经验和所处环境,将自己储备的能量传递给“二级消费者”——学生或者受译方;完成这一传递过程后,并不是可以放松的时候,要学会回顾总结。另一方面,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回顾总结的同时要注意联合新兴的发展事物,保持与时俱进。从译程看:最重要的是目的语与源语的成功对换,但可能因为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引起有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差别,这就有可能成为译程中的障碍,如何解除这种障碍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合成有机物”和后期的与时俱进,使整个译程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运行。
(二)原则
“忠实、通顺”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由于各种差异,译者往往会在两者中的任一方面犯着或多或少的错误;有可能注重忠实而在翻译的时候过于死板,造成字对字,词对词的word-by-word形式的翻译,语通顺背道而驰,这对以任何形式进行的翻译行为来说是大忌,更何况是即时性且一次性进行的口译活动。另一方面是过于注重通顺,这样就容易造成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混淆源语的本意,译文虽然通顺了,但受译双方所谈根本不相及,偏离了任何一方想要的答复都是失败的翻译活动。要在遵循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口译活动,必须学会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就像生物进化一样,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活动发展、自然条件变更,有些小的生物圈或者系统都会随之发生改变,假如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生存方式也要有所改变,变得与生存条件相符,否则只有等待灭亡。相同的道理,在做口译活动时,如果“忠实”和“通顺”让译者陷入两难的境地,那么不妨从多个角度调节和安排,在忠实的前提下选择简单易懂的语句做到通顺;在通顺的基础上,用尽可能相等的目的语描述出源语本意。
(三)方法
各种翻译生态环境相互交错,组成n维复合的生态环境,其中把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及其和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翻译生态系统,形成竞争、协同进化、生态平衡或生态失衡等复杂的情况和关系。任何一种翻译生态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从生态观点来看,各种生态因子有机结合,形成生命之网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翻译观,树立生态翻译的大理念。在口译活动中,语言、交际、心理、文化便成了生态口译中的因子。这三个方面离开任何一个都不可行,所以,译程中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储备充足的译者还要具备丰富的翻译活动经历、对两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和恰当融合与强大的心理素质。正所谓,翻译也是一种对交际能力的锻炼,对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就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为严格,特别是心理素质,因为一切好的储备都需要良好的存放环境,译员除具有迅速、透彻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知识面广,口齿清楚,交际礼仪到位,交际能力强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就是在非常压力下还能冷静沉着、应付自如的超强心理修养。要做到这点,译员需要有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镇定从而保证翻译质量。译员还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做好译前准备工作,明确分工合作。在翻译过程中,译员们要相互体谅,相互支持;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职业道德,按时、保质地完成翻译任务,对超出自我能力的翻译任务不予接受,无论是任何类型的翻译,译程中都要保持中立,不受主管意识影响,不带有自我感情色彩。
(四)评价标准
对于口译,目前只有客观的评估模式,古今中外涉及口译质量的评估标准大致归为以下几种:可信度,主要指译文信息转达完整、准确,忠实于原文内容;可接受度,主要指译语表达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遣词造句贴切,发音清楚,听众容易接受;简明度,主要指发言人的风格、说话方式能在译语中准确反映,译语简洁明了;多样性,主要指译员适应各种不同口音,明悉不同题材,了解不同专题的发言,并表达自如清晰的程度;迅捷度,主要指译员能在很短时间内应付难题,即时转达交流双方的信息,能综合发言人的思路,概述或简译原语发言;技术性,主要指译员必须掌握的相关技术,译员必须熟悉的有关设备的技术。翻译质量的检测标准的运用和实施,使翻译这一新兴行业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高效、有效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际交往做出应有的贡献。
口译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态势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生态翻译学下的研究也是创新,这种多样化态势不仅使新的口译类型或口译场合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扩大了所研究现象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范围,这种扩展是必然的趋势。口译研究脱胎于人文科学,一度与语言学和行为科学关系非常紧密,后来视口译为社会语境中的话语互动的研究视角为口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并奠定了口译研究的基础,使其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宁.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现状与未来前景[J].东方丛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