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 张婕
摘 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偏向于“工具化”或“人文化”的倾向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提炼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建立新的阅读教学观念,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分析,转变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指向文化、延伸教学的内涵、丰富教学评价等方式进行转变,提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阅读能力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等国家对“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研究表明,阅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若干年后,在其进一步升学或者追求理想的工作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语文核心素养被定义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统和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紧跟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步伐,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贯彻到核心识字教学中,是我们需要迎接的一大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作为教学重点,只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学生学好语文的标准,就是能够认写生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纠正传统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倾向后,学生的感悟、情感熏陶得到关注。
阅读文本不仅仅是一篇篇有着字、词、句、段的课文,而是包含着语言文学、审美情感、德育意义等诸多要素的课文。因此,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在于确定教学内容。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讲解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应该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除了掌握文章中基本的字词,还要掌握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理解生词的含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最终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往往按照一套固定的模式,过于在意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强调对阅读文本的“教学理解”,忽视了对文本语言和内容的“审美解读”。因此,教师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时,一是要做到转变阅读身份,回到读者的角度。二是在理解课文语言艺术和思想感情的条件下,教师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促使学生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
例如,四年级《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作者将白求恩大夫的工作情况与战争中紧张的形势结合起来描写,突出主人公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内容可定为:找出文中表现事态紧急的字词并理解,如“陆续、继续、连续”等词;找出文中白求恩大夫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心理;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情境再现等方法,感受“战争”与“战地”的含义,为理解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学习环境描写的手法;学习反问句并实际运用,理解其加强语气的作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说,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是其“可以自主掌握的部分”,可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比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能是学生“潜在的通过教师引导可以掌握的部分”,应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选择具体的阅读方法教授特定的阅读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情境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以往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主要形式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观点,学生按照人数或者座位分成若干小组,集中讨论一个命题。这种“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任务感,是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自己的书目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喜好与选择也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最后,让学生交换各自的书目单,相互提出自己的疑问、读后感、阅读方法,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扩展每个人的阅读面。
古诗文阅读素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与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对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二年级古诗《清明》一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想象诗中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可定为:借助电子媒体,展示清明的由来;运用诗歌朗诵或者演示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及共鸣,还原古诗产生的历史情境和作家创作的心境;化诗为文,小组自由讨论古诗用词,提出问题;设置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感情和文章中心;通过交换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书目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在借助语文课本中文学教材的条件下,根据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对学生施加美的影响或教育,使学生在审美的情趣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由于小学生对“审美”并不是十分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其展示“审美”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理解文章中心”作为教学的终点,忽视了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引导,也要在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在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样,“审美”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语文课程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人文性,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文化是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渗透着我国社会的一些文化,有文艺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等,这些也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知、感受美的能力,而且要落实到实际的语文活动中,并通过实际的审美实践去发现和创造美。写作的内容一定要与阅读内容相联系。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中进行审美鉴赏,写作就是其语言文字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实践,是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例如,五年级课文《刷子李》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理解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这是远远不够的。文中的小人物不仅代表了个体,更代表了一个行业的精神、一类人物的品格。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领略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还是“俗世”中的“奇人”——刷子李的“小人物”的“不平凡之美”。刷子李的美,是他对技艺的认真钻研之美,是一个生活阶层中的勤劳积极之美,是一个行业中的敬业乐群之美。
同時,从语言文字的审美和写作运用的角度看,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了主人公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这篇课文正面描写了刷子李的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侧面描写了徒弟“曹小三”面对黑衣白点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文章内容“一波三折”,细节描写精彩生动。许多教师在写作课堂上强调“将故事写活”“把内容写得生动”等要求,可以通过本篇课文中写作手法的学习,让学生进行仿写相关语段的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的心理过程,它是由连续的信息加工过程和行为构成的。传统的阅读评价更注重结果,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实行过程化的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和需求。陈隆升博士系统地研究了学情,他首先从概括化的角度,将学情界定为“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情况”,提出学情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三个要素,即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还包括三个层面:“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由此鉴别在没有教师施加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发学习情况。但是,陈隆升博士所探讨的语文教学层面的学情视角的重构问题,主要是从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结果”角度分析与重构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势必要将过程评价与学情相结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评估学情,找出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具有重大的意义。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是评价对象也可以是评价主体,自我评价也可以作为学习手段。因此,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为主,在阅读教学完成后,辅以学生互评、家长评价,调动多方面因素。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以语文素养为导向,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价值。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渗透到语文阅读的教学中。
[1]王 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4).
[2]张聪慧.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转型[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3]赵永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7(17).
[4]张 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5]何 方.论“语文素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6]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小学语文,2017(Z1).
[7]潘文彬.指向核心素养: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
[8]生长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