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燕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之中。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發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第一,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第二,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的发展顺序去安排,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基础层次的练习,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发展练习。这就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学习了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房间的面积,以及所需要的涂料的数量;学习了体积知识后,让学生借用规则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运用同时同地影长和实物成正比例的知识测量较高建筑物的高度。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适用性,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低年级的对有趣、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的则对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把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总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切实发挥课堂练习的功效,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杨利珍.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2):92.
[2]李占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版),2014(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