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璇,高 杰,曾 斌,宋美玉,张珈源
静脉溃疡是出现在小腿下1/3胫骨脊两旁(臁部)、踝部肌肤和筋肉之间的慢性溃疡[1],也称“臁疮”、“裙边疮”。下肢的慢性溃疡其主症为部分溃疡、糜烂、痒痛,次症有脓水浸淫、秽臭难闻、足胫肿大[2]。其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疾病晚期并发症,特点为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3]。
静脉溃疡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过度负重或久站久坐,导致气伤血瘀,血液瘀滞于经脉,瘀久化热,灼伤脉络;湿毒与瘀(血)热互结,浸润为患,其标为湿邪、热毒、血瘀互相搏结,其本为血瘀湿阻[4]。外伤或者搔抓产生破损,瘀血阻滞气机,肌肤失于荣养,湿热浸淫,使疮面破溃进一步加重,缠绵难愈。对于静脉溃疡的研究历代医家颇有见解,明代《证治准绳·疡医》叙述较为详细,指出其病因多为湿热下注,瘀滞络脉,肌肤色紫黑,瘙痒疼痛。本病与下肢深、浅静脉及交通支血管的结构异常、静脉压力高过、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久站久坐、腹压过高和局部损伤等造成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有关。静脉溃疡病因较多,病程可达数年,给病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带来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通过观察、分析和证实应用脉血康胶囊联合围刺法治疗静脉溃疡的临床疗效,现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静脉溃疡患者106例,最终收集患者100例(中途脱落6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3±3.8)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3±3.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溃疡部位及总面积分布、肉芽情况经使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血管外科学》[5]的诊断标准(1)小腿足靴区皮层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出现,溃疡呈现淤血性,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2)伴小腿沉重胀痛感、久站久立后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症状减轻;(3)小腿胫前区可见凹性水肿,晨起减轻但下午加重,可伴有浅静脉迂曲或扩张;(4)辅助检查:下肢静脉彩超或下肢静脉造影提示下肢静脉反流;(5)属于CEAP分级的C6级(见表3)。
表3 慢性静脉疾病的临床分级(CEAP分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及第7版《中医外科学》[6]:(1)以小腿內臁(内侧)多见;(2)多患有下肢筋脉横解(静脉曲张)病史;(3)下肢局部初起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的大小不等,呈暗红或灰白色,其表面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病久疮口开始凹陷,边缘变厚变高,形如缸口,脓水呈清稀样,灰黑或绿色带腥味;四周皮色漫肿,黯黑或伴有湿疹;(4)疮口难愈,反复发作,愈后易溃。
1.2.3 纳入标准 (1)下肢有疮面,符合上述臁疮诊断标准的患者,病变达到C6期病变;(2)不限性别,年龄在20~80岁之间,选择适合大小及深度的疮面;(3)踝肱指数≥0.8;(4)入组患者均为诊断明确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依从性好,能配合随诊;(5)溃疡标准参照CEAP到六级(C6);
1.2.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较重的内科疾病,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严重的心、肺、脑、肾等内科基础疾病需要稳定生命体征的病人;(2)急性静脉性血栓形成,精神障碍,遗传性、传染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妊娠及准备妊娠、哺乳期妇女,有恶性肿瘤病史;(3)溃疡面积巨大,内外科换药预期不能控制其发展并持续加重者;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不能诊断为静脉溃疡的患者,如放射线溃疡、结核性溃疡、癌性溃疡等;(4)肢体痛触觉不敏感或丧失者,影响临床对患者自身病情(溃疡面)主观感知情况作出判断的疾病等;(5)过敏体质者。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方法治疗者;(2)发生特殊生理变化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接受实验者;(3)因各种原因疗程退出治疗或者死亡者;(4)治疗过程中被迫不能坚持接受治疗。
1.3 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服用脉血康胶囊(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 g/粒)3粒/次,3次/d。对患肢溃疡面进行常规清创处理,尽量去除坏死组织及硬痂,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局部清创,喷涂适量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后外敷自制溃疡油纱条,再用无菌纱布包扎,1次/d,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四周后统计疗效。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清创换药后,采用0.35 mm×0.25 mm安迪针灸针,针尖呈15°角从疮面边缘皮肤向病灶中心平刺,两针间隔1~1.5 cm, 病灶中心可刺入1~2针。留针30 min,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对于病灶面积较大者,可采用双重围刺法,即先在疮面边缘皮肤围刺一圈,再在外圈与疮面之间围刺一圈,辨证选取足三里、血海、曲池、委中、阿是穴等施以相应补泻手法,1次/d。 拔针时快速出针,出血不按压,待自行止血后,进行疮面敷药及包扎,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四周后统计疗效。
两组患者每日清创换药后,使用数码相机照相及电子计算机软件分析,观察疮面愈合情况。用数码相机照相分别记录,并用计算机软件计算皮肤溃疡治疗前面积和治疗后剩余面积,并将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
疮面量化分级:结合疮面变化情况,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疮面量化评分标准见表4。
表4 疮面量化评分表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溃疡面完全愈合,皮肤表面平整,经一周观察疮面未再发生溃烂。显效:溃疡面积缩小75%~100%,肉芽新鲜,皮缘生长速度快。有效:溃疡面积缩小25%~75%,肉芽较新鲜,皮缘生长速度较快。无效:溃疡面虽较新鲜,但面积缩小不足25%,肉芽生长甚少,皮缘生长速度缓慢。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2.1 治疗前后疮面积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疮面面积、肉芽形态、渗出、疼痛积分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疮面面积、肉芽、形态、渗出、疼痛积分用独立样本t检验(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后疮面面积、肉芽形态、渗出、疼痛积分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疮面面积、肉芽形态、渗出、疼痛积分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疮面积分比较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6。
表6 临床疗效比较 [n(%)]
静脉溃疡其病因病机多由久站久坐或负重行走,过逸过劳,气滞血瘀导致气机不畅,或过于消耗不荣四末,肌肤失养[7]。在董景昌奇穴针刺疗法中,对于血瘀疾病他善用刺络放学,他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灵枢•小针解》曰:“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8]。唐汉钧认为产生臁疮的根源就是因为劳累所致脉络瘀阻,导致皮肤气血不足失于濡养,局部损伤(如外伤、虫蚊叮咬等),湿热毒邪内侵,蕴结于下,同时瘀血阻脉,日久化热,瘀热互结,血败肉腐,热毒内生,湿、瘀、火、毒相互搏结于患处,故出现溃疡[9]。脉血康胶囊是一种由水蛭制成的肠溶性胶囊剂,中医学认为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效[10]。其主要成分水蛭素可通过抗凝、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消除肿胀,减轻症状。且脉血康对血小板的影响较低分子肝素小,可减少出血的风险[11]。对于围刺法曾有医家进行临床观察,霍焕民等对 60 例患者行针取穴,配合围刺溃疡周边,并使用连续波及 TDP 照射治疗[12]。西医内科治疗改善血液供应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药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硫酸氢氯吡格雷等,长期服用可导致如胃肠道损伤、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脉血康相对安全,减少出血风险。针灸属于绿色疗法, 其本身副作用低,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热象不明显者选取足三里平补平泻以鼓舞气血化生,助敛疮生肌,热盛明显者加上血海、曲池施以泻法为主、委中点刺放血以泻热凉血、祛瘀血、生新血,局部选取阿是穴、疮面周围进行围刺,通过围刺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改善经络气血运化功能,使气血运行通畅,使湿瘀火毒有出路可行,从而驱邪外出,亦有因势利导之意。所以,给邪气以出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祛瘀生新,加速疮面愈合,缩短治疗时间是本病治疗关键。由此确立,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祛邪逐瘀、行气通经。通过针刺发挥经络效应,起到整体性和局部性调节作用 , 实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且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费用低、可重复性高、易推广等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清创换药的基础上,对于静脉溃疡采用清创换药处理结合脉血康胶囊联合围刺法,在疮面面积、肉芽形态、渗出、疼痛积分,促进疮面肉芽生长、缓解疼痛方面均有效,而且内外同治、针药结合,实现了“简、便、效、廉”的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围刺法在静脉溃疡临床疗效方面的应用与研究,传承与创新实现祖国医学与现代技术创新相结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