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帮娟 冯 伟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64;
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
现阶段,花样石锁是无锡市民全民健身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在无锡市各大公园、惠山头茅峰等地,可以看到大批的花样石锁爱好者。2013年1月,无锡花样石锁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8月,又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无锡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一种具有地方民间色彩的文化形态,无锡花样石锁的发展历史却至今未得到梳理,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无锡花样石锁又有何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鉴于此,本研究以无锡花样石锁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查找相关历史史料,访谈花样石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无锡、江阴、宜兴等地花样石锁协会负责人,通过对无锡花样石锁历史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力求还原花样石锁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花样石锁保护传承的经验,并分析其发展路径,以期为无锡花样石锁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也为无锡花样石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历史依据。
石锁,用青石、麻石、大理石、花岗石等坚硬石料雕刻而成,因形状类似古代铜锁,故而得名石锁。[1]石锁由锁面、锁底、锁门、锁簧构成,在形状上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圆形、月牙形等形状较为少见。石锁大小重量不等,80斤以上的为大锁,40-80斤的为小锁,10-40斤的为花锁。一般来说,大锁练力,小锁练技,花锁练艺。
相传石锁运动源于唐代。[2]唐代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选材上开创武举制。《资治通鉴》(207卷)记载:“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武举制度的创设和统治阶级对武艺活动的重视,提高了尚武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新唐书·选举志上》载:“武举制有长垛、马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3]举石锁是军事训练的主要手段,也是习武之人力量练习的主要方式,由此石锁也就成为古代军营和习武者必备的训练器械。
据史料记载,石锁在无锡地区兴起始于南宋时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其中,阚怀今是无锡花样石锁有据可查的一个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当下,花样石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查找相关历史史料、访谈花样石锁传承人及石锁协会负责人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无锡花样石锁兴起于南宋、盛行于明清、推广于民国、自觉发展于新中国、组织化发展于当下。
3.1.1 兴起于南宋
据查,无锡花样石锁起源于南宋岳飞抗金时期。在北宋时期,汴梁城内就有人习练石锁,当时是以抓举或简单的空中传接等方式在民间流传。[3]南宋抗金时期,岳家军曾驻扎宜兴数载,岳堤、百合场遗址以及当年岳飞拴马的古银杏树至今尚存。抗金失败之后,岳家军中部分河南中州籍将士定居宜兴。岳家军的后人一直坚持习武的传统,由此石锁、石担等习武技艺在宜兴当地慢慢开始传扬。[4]
3.1.2 盛行于明清
明代,武举制度得到恢复。明中期以后,由于边陲不稳,朝廷鼓励习武,民间习武之风日炽。武学盛行之时,举重练习相当普及,善举也成为军队选材的标准。《阵纪·募选》中提出:“能举铁石器,而且耳目伶俐,手足便捷者为中选;其中胆艺过人者为上选;身躯伟大,胆气武技倍者为头领,其它条件一样;力不能举重涉远者为下选”。[5]清代的武举更加重视对武艺的测试,其中力量素质是重要的考察内容,要求达到“石要离地一尺”的标准,其中“石”即是指举石。据宜兴石锁协会丁会长介绍:“听老人讲,清代的宜兴,村村巷巷在农闲之时,村民都有练习石锁的习惯。”
3.1.3 推广于民国
民国17年,无锡武术爱好者胡志良等人去上海学习石锁的造型舞花。经过数年锻炼之后,胡志良成为无锡地区20世纪30-40年代石锁石担的舞花高手。他的独舞造型种类众多,如:刘海戏金蟾、苏秦背剑、仙人过海、武松脱铐等。在胡志良等人的推广传授下,学习花样石锁的群众逐渐增多,主要在城中公园、周山浜、西门外和南城门口等地活动。阚怀今在这一时期开始练习花样石锁,并进行家族传承。1930年,宜兴县曾举办过一次耍石锁的比赛。抗战爆发之后,一度停顿。民国34年后,花样石锁又在无锡火车站、西大街等地出现。[6]据《江苏省宜兴县志》[7]记载:“举石锁、石担是解放前宜兴农民体育活动的主要民间项目。”
3.1.4 自觉发展于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新体育”建设。朱德在1949年10月的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强调:“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不但是学生,而且工人、农民、市民、军队机关和团体都要搞体育。”[8]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新中国的群众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国掀起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1951年和1954年,宜兴县分别举行的第一、第二届人民体育大会,各区组织代表队参加比赛或表演。1952年,花样石锁参与宜兴县民间体育活动选拔赛,涌现出史分晓、路其根等一批石锁名家。在1952年10月4日举行的苏南区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石担石锁列为表演项目。自1958年开始,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社会的影响,石锁运动一度沉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得到恢复,之后一直处于村民自觉的发展状态。
3.1.5 组织化发展于当下
2009年3月,无锡花样石锁协会成立;同年10月,宜兴市石锁协会成立,并在和桥、高胜、宜城、丁蜀、张渚等镇都建有石锁会馆,每个会馆拥有几十至上百会员。2011年10月,江阴石锁协会成立。目前,200余名会员遍布江阴市城乡。石锁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花样石锁运动的发展由自觉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状态,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无锡花样石锁逐渐形成了“飘逸灵活、技巧见长”的特点,有别于南京、泰州、河南等北方石锁以力量见长的特点。无锡花样石锁在举法上主要有抓举和摆举,在掷法上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在接法上有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根据这些方法,组成各种各样的花色动作,有名的花色动作主要分为六组(见表1),每组又包括五个动作,每个动作花样分为左右两式,同时每个动作又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构成新的花样。在演练方式上,无锡花样石锁包括个人演练和组合演练,组合演练又分为单锁传接和双锁传接两套动作。
表1 无锡花样石锁动作统计表
阚氏家族对无锡花样石锁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经阚怀金、阚年炳、阚国祥等人的代代相传,无锡花样石锁延续至今。如今,阚国祥的嫡传弟子陈国辉又将花样石锁的发展提高到新的境界。
在保护传承过程中,阚国祥先生的个人人格魅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阚国祥自幼酷爱石锁运动,注重石锁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挖掘,不仅自己出资、牵头成立无锡市石锁协会,建立花样石锁的训练基地;还成功筹办两届中国(无锡)多友杯”长三角地区石锁友谊赛,扩大石锁运动的影响。据现任无锡花样石锁协会蒋海良会长介绍:“如果没有阚国祥先生个人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无锡花样石锁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状态。”
无锡花样石锁的保护和发展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补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花样石锁每年获得5000元传习补贴。其二是多友集团公司的资助,这也是花样石锁最为主要的经费来源。阚国祥作为无锡多友集团董事长,自己出资建设石锁训练基地,筹办长三角地区石锁友谊赛。据阚国祥先生介绍:“每逢比赛,运动员只需缴纳100元的服装费,交通、住宿等费用全部由多友集团承担”。稳定的经费来源保障了无锡花样石锁的持续发展。
无锡花样石锁协会设有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会长—秘书长等组织机构,为花样石锁的保护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无锡市体育总会的支持下,无锡花样石锁协会积极开展比赛交流活动,以此推动花样石锁的创新发展。如,参加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南京石锁邀请赛、中国(无锡)多友杯长三角地区石锁友谊赛等。除此之外,无锡花样石锁协会每年都要举办2-3次的协会内部比赛,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高花样石锁爱好者的积极性。为配合无锡市的全民健身活动,石锁协会还经常举办石锁表演活动,开展石锁运动“进社区、进城区”活动,扩大花样石锁运动的影响。
场地设施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解决锻炼场地问题,石锁协会结合石锁运动的特点,在无锡市的主要公园、小区以及全民健身广场设立石锁健身点。目前,无锡地区有春潮花园、鹅湖镇、新安镇、多友小区、惠山头茅峰、扬名新联村、东北塘、安镇、堰桥、长安、张泾、查桥、江溪、卫星村、风雷、江阴石庄、宜兴丁山等17个固定的石锁健身点。
在提供场地保障的同时,石锁协会积极培养石锁爱好者,扩大群众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减少、断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根据江宁县志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殷巷参与石锁运动的人群达到1.8万人,到90年代中期降到1.1万人,而到了2005年人数降到0.4万人,2009年更是降到了0.15万人。[9]目前,无锡花样石锁协会有注册会员310人,石锁爱好者达到1000多人。据阚国祥先生介绍:“花样石锁协会十分重视培养石锁爱好者,只要爱好者有学习的愿望,便会免费进行悉心的指导。”
无锡花样石锁乃至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保障。为此,在花样石锁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必须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具体包括:
(1)继续增加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补贴。政府补贴是花样石锁最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一点不言而喻。但在实践中,政府对某项体育非遗保护经费资助的不足,往往导致该项目的传承活动缺少经费保障和支持。[10]
(2)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社会资金参与花样石锁的保护需要探索不同的实现形式,如资金众筹等模式都值得探索。此外,在理事会人员构成中,吸引优秀企业家加入,形成“三三三”制的理事会构成结构,也是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的有益探索。
(3)推动实现生产性方式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已在传统技艺类等项目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如黄龙溪古镇“火龙灯舞”的产业开发和古镇经济相辅相成,已成为古镇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11]目前,无锡花样石锁已经成立表演队,在后续发展中可以探索生产性方式保护,扩大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其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人的行为。[12]传承人断层问题一直是困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另一瓶颈,笔者实地访谈和众多文献研究也已证明。
2011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3]指出:“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可行的有效的。”Ken Hale指出,学校由于地缘和民族资源优势,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某一类民族文化课这一传承方式,能更好地增加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14]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既拓展了传承的路径,打破了原有师徒传承的局限性,又推动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已在传统戏剧、曲艺类得到很好的实践。
目前,在江苏的徐州、南京,河南开封等地,石锁已经在学校开始推广,并成立石锁代表队,参与石锁比赛交流活动。无锡花样石锁进校园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分类逐步推进:(1)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以实物展示或现场表演等形式为主,使学生对无锡花样石锁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花样石锁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等有初步的了解。(2)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开展花样石锁的传授活动,推进花样石锁的学校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一般采用建档、图片等形式,但花样石锁作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更多是依靠口传心授,主观层面不可避免会造成动作的失传。鉴于此,建议创新保护方式,实施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信息化创新工程,是指:“采用数字采集、存储、处理、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15]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行“世界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 )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16]美国在1995年启动“美国记忆”项目,到2001年,实现了7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17]
我国文化部于2010年10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7]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20世纪的20-30年代,上海闸北区著名石锁艺人查瑞龙先生的石锁绝技黑马穿裆、张飞跨马等高难动作,由于当时没有影像的留存,后学者只能依靠回忆研究学习。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花样石锁的保护应尽早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让花样石锁的经典动作成为永恒。
传统石锁由于受到器材材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对锻炼的人群和场地有一定的要求。为扩大接受人群,传统石锁面临现代化改造的问题。改变传统石锁的材质和结构,是解决石锁运动器材、场地受限问题的可行办法。[18]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阚国祥先生不断对传统花样石锁进行改造,以金属锂为原料铸造石锁,并在外层用橡胶加以覆盖,重量为5-6公斤。新型石锁打破了传统石锁对锻炼场地的限制,重量降低扩大了接受人群,同时提升了石锁运动的安全性。在传承过程中,建议以无锡花样石锁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在保持自身文化底蕴的前提下,适时创新,以实现发展的长效化。
无锡花样石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保护发展是一个持续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有效保护发展机制,改变目前过多依靠政府保护的局面;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重申报轻保护的困境。通过不断创新保护传承路径,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