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62-01
案例描述: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大小比较的内容时,时常会出现一些特殊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况:如教科书第72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 〖SX(〗3〖〗4〖SX)〗和〖SX(〗4〖〗5〖SX)〗 ),第74页“练习十一”第9题中的第2小题(〖SX(〗2〖〗3〖SX)〗 ○〖SX(〗7〖〗8〖SX)〗 )。象这种分子比分母小1(分子比分母少的份数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虽然可以利用先通分再比较的基本方法,但这种问题在练习中由于频繁出现,而这种分数又具有显著的特点,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寻求出更简单明了的大小比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相信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此类问题都会进行精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求异创新的平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是《课标(2011年版)》基本理念中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本学期我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简单的教学环节使我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一组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SX(〗2〖〗3〖SX)〗 ○〖SX(〗7〖〗8〖SX)〗 、〖SX(〗7〖〗9〖SX)〗 ○〖SX(〗13〖〗18〖SX)〗 、 〖SX(〗2〖〗9〖SX)〗○〖SX(〗3〖〗7〖SX)〗 、〖SX(〗3〖〗4〖SX)〗 ○〖SX(〗5〖〗6〖SX)〗 、〖SX(〗5〖〗8〖SX)〗 ○ 〖SX(〗7〖〗12〖SX)〗、 〖SX(〗9〖〗10〖SX)〗○〖SX(〗8〖〗9〖SX)〗 ),在练习交流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把问题分类,学生借助问题特征很容易把〖SX(〗2〖〗3〖SX)〗 ○〖SX(〗7〖〗8〖SX)〗 、〖SX(〗3〖〗4〖SX)〗 ○〖SX(〗5〖〗6〖SX)〗 、〖SX(〗9〖〗10〖SX)〗 ○〖SX(〗8〖〗9〖SX)〗 归为了一类,并概括出了这类分数问题的基本特征:即“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1”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类分数问题的大小规律,在师生交流时,教师结合分数的意义指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发现了:分母越大,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小,分数与单位“1”相差就越小;分母越小,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就越少,其中的1份就越大,分数与单位“1”相差就越大这一现象。从而教师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这类分数问题存在的大小规律:当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1的时,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小分数就小。最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应用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把这种方法建构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分析:
上述教学过程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的一种创新教学环节,但当我们将这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诊断时,不难发现教师在安排学生求异创新的过程中,对解读教材、认识问题缺乏基本的批判思想,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对知识的形成缺乏相应的批判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片面、孤立。首先,对于问题中“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1”这一基本特征,通过批判过程,要让学生能够把它延展为“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的份数相同”,可以是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1,也可以是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2等,只要“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少的份数相同”,就存在着这种规律。其次,通过批判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存在这种规律的分数是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即这类问题都是分子比分母小1的分数,或者说是分子比分母少的份数相同的分数,它们都属于真分数,也就是在真分数的取值范围内存在着这种规律。如果出现了像( 〖SX(〗4〖〗3〖SX)〗和〖SX(〗6〖〗5〖SX)〗 )、(〖SX(〗10〖〗9〖SX)〗 和〖SX(〗15〖〗14〖SX)〗)这种分子都比分母大1的分数,或者说分子比分母大的份数相同的假分数的问题时,学生就很有可能受到真分数范围内问题特征的影响,仍会采用刚才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更不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在假分数的范围内,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1,或分子比分母大的份数相同时,分数的大小规律正好和刚才的规律相反,即“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1,或分子比分母多的份数相同时,分母大分数就小,分母小分数就大”。如果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丰富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规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思考,这一规律更值得学生去探究认识。最后,上述案例中,为什么当学生得出“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1时,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小分数就小”这种带有一定取值条件的特例的结论时,教师没能及时的进行审视,没能及时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思维呢?带着这种思考不妨回顾一下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时很多老师只把教学的重点着眼于思想、方法、结论的新奇上,而对于思想、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缺乏深度的思考,教学思想理念缺乏批判精神,教学活动缺乏批判过程,这对于指导学生探究新的规律,扩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非常不利,特别是在深化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求异现象层出不穷,课堂生成性资源包罗万象,如果老师缺乏批判精神,教学缺乏批判的过程,将无法适应今天的创新教学。因此,我们在结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树立批判思想,注重创新教学中的批判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