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国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成为现代化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广大教师提高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端正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此,本文将针对如何提升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工作;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10-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升,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准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拥有高水准的德育素养。立德树人已成为现代化中小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对小学生后期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发展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需要小学教师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现代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阶段的基础教学内容,是现代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政策方针的主要体现,是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途径。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从教学大纲入手,明确现代化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理念;其次根据小学生所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对新课标下所设置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知,构建完整的教学网络结构;然后结合现代化德育課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例如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尊重小学生客观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德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二、正确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想要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提高对教学环境的重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了解学生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将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具有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与技能的重视,明确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成为德育素养的传承者与践行者。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课程成改革教育工作的发展下,传统教育理念已经难以迎合现代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运用新型发展观念,构建多元化教学活动。在传统教育工作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智育”成果,忽视学生的德育素养,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后期成长,制约学生的综合发展;传统教育工作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在后期成长中呈现“高智低能”的现象,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无法为实践工作服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作为综合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德育素养在其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人发展的前提。为此,在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但需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还需要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成长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例如,在开展《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一同打扫教室卫生;在打扫教室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安排每位学生的卫生分工工作,使每一位学生均拥有自己的卫生职责;全班同学共同清洁教学环境,使教学环境变的整洁、美丽。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做好知识的引导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灵活的结合到一起,提高学生对教室卫生的重视,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班级责任感,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使学生能够明白环境波爱护的重要性,并将德育与劳育结合在一起,注重劳育知识的渗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扩展教学途径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为我国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设备越来越多,多媒体设备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教学设施之一,教师在开展德育与社会教学工作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平台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信息,并将优秀的教学内容引如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催动下,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增强个人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还需要对学生做好情感疏导工作,使小学生能够从小抵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不良诱惑,深化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总结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教学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小学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充分调动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乐荣俊.勤思考 多行动 善感悟——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28-30.
[2]陈友水.善学习 重感悟 促发展——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6(09):60-61.
[3]谭启梅.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5(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