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 陈娟
【摘 要】《电路理论》作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分析方法灵活,一直以来理论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雨课堂”这款智慧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雨课堂”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雨课堂;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66-02
引言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免费的智慧教学工具,它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1]。利用“雨课堂”全周期的数据统计功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能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轨迹,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快速部署智慧课堂。目前“雨课堂”已发布2.0版本,增加了主觀题和智慧教学全周期课程包,内容更为丰富,为解决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内容枯燥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 一、《电路理论》教学遇到的问题
1.“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需求。
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随着手机网民的大规模增加,“互联网+”已从“PC互联网+”迈入“移动互联网+”的最新阶段,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2. 《电路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
《电路理论》是本科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涵盖基本元器件、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三相电路等一系列知识点,存在教学内容和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给理论教学带来了困难。
3.课堂教学手段的欠缺。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是在讲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电路分析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二、“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探索
在16级某专业学生的《电路理论》课程中进行试点,使用“雨课堂”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在学生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主要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教师制作预习课件,可以插入讲义、试卷、学堂在线上的MOOC视频和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还可添加语音进行针对性提醒或指导。预习讲义发送后,教师可以收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中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更改教学设计。
2.课上互动环节。
课上,教师开始授课后会自动生成课程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一扫”进入班级。教师授课的PPT会实时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端,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每页PPT下方设置了“收藏”和“不懂”按钮,帮助学生记录上课时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端会收到“不懂”人数的反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发题、发试卷,并设置答题时间,实时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雨课堂”还设置了弹幕功能,教师可控制弹幕的开启和关闭,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
3.课后总结环节。
课后,“雨课堂”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功能,学生从课前到课上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教师可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见图1),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可通过邮件发送给教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解决了以往无法量化把控和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XC80.JPG;%30%30〗
4.学生使用反馈。
学期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平台向试点班级发布了1份调查问卷,在参与调查的95名学生中,有90人(约占95%)更喜欢“雨课堂”的教学方式,并希望今后继续使用“雨课堂”授课。三、使用“雨课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1.主要问题。
(1)学生不当使用手机。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注意力会放到学习以外的地方,例如刷朋友圈、打游戏等,给其他认真学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2)扫码签到环节的真实性问题。曾经遇到有学生将二维码或课堂暗号发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进行签到的现象,给课堂出勤率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3)慕课视频资源较少。目前免费开放使用的慕课视频资源较少,在制作线下学习材料例如预习课件或课外补充知识的课件时,缺少可用的优质视频。
2.解决建议。
(1)对于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做好引导,制定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需要多花功夫,引入生动和参与性高的内容,例如一些互动问答、限时答题等。
(2)对于签到环节的真实性问题,利用“雨课堂”2.0版的随机点名功能,同时结合限时答题、课堂测试等方式,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
(3)对于慕课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希望学堂在线能开放更多的资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给教师推荐一些优质的课程视频。四、结语
在《电路理论》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雨课堂”,利用其移动端的各项功能,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单向”教授知识变为“双向”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利用“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用量化、直观的数据和图表,实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快速部署智慧课堂提供了可能。“雨课堂”作为一款智慧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教学手段,但是如何设置课程内容、掌握课程节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进更新。
教改项目:第六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117004)
参考文献
[1]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作者简介:赵岚(1983-),女,江苏镇江,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