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没骨画”起源于花鸟画中的“没骨花”,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运用于花鸟绘画当中,还运用于山水和人物画的创作当中。当代写意人物画中没骨画法成为了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在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大家,从自己的艺术实践出发,在继承着传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向着手,对没骨画做出了不同角度的颠覆,没骨画在现代变换着不同的面貌,表现技法也更加丰富了。
【关键词】 没骨画 笔墨 写意人物画 当代
一、“没骨画”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民们用勤劳、智慧和汗水缔造了华夏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位置,中国画亦是其中之一。
“没骨”在《辞海》中的定义为:用色彩来描绘物象,“没”即“隐没”的意思。没骨法,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绘画技法上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使用色或墨来进行表现的一种画法,区别于之前工笔画(细画)先行墨线勾勒轮廓,而后用色渲染的绘画形式。
(一)“没骨画”的起源与确立
各种艺术形式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才表现出如今的面貌,在古老先民的遗迹中我们追索着艺术最初的萌芽,而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们往往只能
土文物中探觅其踪。
有史料可考的最为接近“没骨画”的绘画方式应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凹凸花”。《楞伽经》中载,印度古代绘画分为“平面法”和《画经》亦有记载,并细分为三种方法。此种“凹凸花”即大胆借鉴了外来艺术一一天竺的晕染画法,不用墨笔勾勒形象,直用朱红、青、绿等色彩经渲染而成寺门上朱红、青绿的“凹凸花”,远观立体感较强,故名。这也体现了没骨画是较早的中外文化艺术相融合的产物。
(二)“没骨画”的发展
南唐学者徐铱评徐崇嗣“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徐熙《翠微堂记》)”。除去着色,徐熙的没骨花应为墨块组成的水墨画,着色后方墨、色相和,着墨处俊逸丰韵,傅色处庄重典雅,类似写意式的画法,为没骨画的发展及而后的写意画的出现都做出了积淀。
宋《广川画跋》载:“余尝见附马都尉王洗所收徐崇嗣没骨花图,此花则草芍药也。自其破萼散叶,贝类露蕊,以至离披格侧,皆写其花始终盛衰”。有一种意见为没骨花之名,皆因徐崇嗣所绘草芍药亦名“没骨花”,并非开宗明义其宗旨为“没骨”,后延其名,皆从没骨。
元代,文人参与了绘画的创作,给绘画代来了新的风气,在题材、技法、设色、内蕴上都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文人画盛行于世。而此时的没骨画亦转为纯以墨色渲染的“墨花”,意笔的方向逐渐展开,没骨画逐渐向写意没骨的方向转变,最终发展演变为写意画。
晖寿平将没骨画推动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达到了没骨画的顶峰,占据了花鸟画坛的主导地位,兼其画理、画论传世,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没骨画的诞生、发展、演变皆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背景、人文审美、的逐渐推进而进行的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广大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个人之功。
没骨画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现代没骨画的提出,标志着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立足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与之融合的产物,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更新的产物。我赞成他们有意义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支新垦荒队伍之中”。
二、当代“没骨画”的发展概况
(一)当代“没骨画”的概况
艺术是受到着各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制约而发展着的,艺术之路也许崎岖,但是总归是有脉络可循的。没骨画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在新时代的更新都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應是必然的偶然,终将如此。没骨画在今后的传承与颠覆中也必将遵循此例。
(二)当代没骨画法的代表人物
作为现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周京新的作品形式上散发着浓浓的文人画特征,笔墨则大胆求变,继承创新。荆浩曾经指出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并“将二子之所长”,最终“成一家之体”。此后,中国画不仅要骨法用笔,而且还要水晕墨章。笔墨落纸要有先有后,山水画要先勾勒轮廓,再施墨法;花鸟画则先墨后笔或者先笔后墨皆可,总要讲求顺序。然而,周京新却摈弃了墨线次序落纸的旧法,往往线随着笔墨块面落纸同时显现。既有笔墨又有轮廓;既有骨线又有浓淡,线墨交融一体,浑浊中又清晰可见的行笔模式,连绵不绝循环往复。这种墨线一体的方法,尤其凸显在人物写生作品中,人物发髻墨色变化稍单一化,服饰笔墨层次分明,往往大笔铺满半截画面,零落的小笔触排列在大面之上或者面与面之间,形成了浑然天成的层次感。
三、没骨画法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没骨画法的传承
对未来没骨画的发展、创作态度以及可以借鉴、参考的相关艺术形式进行总结,首先肯定了对于传统必须依旧持传承的态度,对民族传统、古典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以此为基石,结合外来文化,再加以现代的元素,即将传统的、民族的、古典的岩画、壁画、彩陶、画像砖石、民间艺术等与诸如印象主义的光色、后印象主义的立体构成、表现主义的色彩与设计,乃至日本的浮世绘、埃及的墓室壁画,甚或其他艺术形式如摄影、摄像、音乐舞蹈、建筑等都加以融汇,从中汲取所需元素,整合而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具有中国的传统但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中国没骨画。
(二)没骨画法的发展
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没骨画艺术,在清代以后,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挥南田几乎是孤军深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东西方艺术频繁交流之际,各种艺术、艺术思潮以及各画派间的交流与渗透也愈益深入。新一代的没骨画家,只有在继承传统中国画优秀遗产的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树立新的审美观念和造型观念,在中国这块丰肥的土壤上辛勤播种,才能有好的收获。
没骨画每一次的发展、进步的步伐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技法,有所颠覆,有所传承,如此绵延不息。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大家,从自己的艺术实践出发,在继承着传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向着手,对没骨画做出了不同角度的颠覆,没骨画在现代变换着不同的面貌,表现技法也更加丰富了。
【参考文献】
[1] 刘源.“笔墨万象,得意而型”-周京新艺术表现语言赏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胡晓岩.论没骨画—在颠覆中传承[D].燕山大学,2016.
作者简介:肖一凡(1995—),女,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写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