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如
【摘要】汉字是现今世界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以其独特的字音、字形、字义向我们展示着丰富的汉文化底蕴。但是现阶段的的识字教学中,教学方式虽多种多样,却往往忽视对汉字文化底蕴的解读。本文主要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育中的缺失原因及如何逐步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字;小学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始终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它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汉文化的产物,同时它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几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可以通过汉字同古人对话,并且继承其文化遗产。但是,现阶段小学识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的解读却极少甚至并未渗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字义不甚了解,使得汉字文化内涵流失,严重影响了汉字文化的传承。
一、小学汉字教学的现状
每个汉字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在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眼中,它们是独特的,承载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的精灵。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其文化性。一般而言,学生只要会读、会写,便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拆部件识字法
教师围绕着汉字部件对汉字进行拆解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辨识。 这种方法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少汉文字相应的构形理论依据,对汉字粗暴随意拆分。比如“树”字,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见到有教师将其归为左中右结构,拆分为“木”“又”“寸”三个部件,单从文字的构成来看,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若深究“树”字的字义,这种拆分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缺少文字学理论的支持的。“树”的繁体字为“樹”,按照许慎的说法“树”是“生植之总名,从木,尌(shù)声”,由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变换,“对”虽然已经不表音,但从文字学层面“树”仍应拆为“木”“对”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教师胡乱拆分,虽然学生写出来的字还是那个字,却歪曲了字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却已不知不觉缺失了。
(二)趣味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将所要教的汉字变成一段趣味儿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利于学生接受,但从汉字学习长远的角度而言,它无疑是破坏、肢解了汉字的文化底蕴。 比如“元”字,有老师编歌谣:“二儿子,很有钱,捐学校,百万元。”“元”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元,始也,从一从兀。”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有些汉字歌谣与汉字的内在文化不甚相关, 所以在教学中难免致使汉字文化的缺失。
二、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阶段缺失的原因
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文字学相关知识的局限是识字教学中导致汉字文化缺失的一大原因。此外,笔者认为课时、考试制度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教师上课的方向,这也间接导致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缺失。
再者,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是导致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百年来,受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影响,学校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工具性。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将汉字作为一种媒介,而忽视了它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造成汉字的文化价值缺失。
三、如何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遵循汉字构造
薛晓光老师曾说:“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地写,沉湎于笔画顺序上下结构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要避免如今学生对汉字的机械性记忆,无疑要在汉字教学课堂上渗透汉字文化,而渗透汉字文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汉字的基本构造出发。什么是汉字的基本构造呢?汉代学者关于汉字构造解释为六种基本原则,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认为“以形说义”的方法,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六书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引领学生探寻造字之初的原始含义,那么这一方面避免了现在课堂上汉字教学的机械、枯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了解,同时也有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体会到“字里乾坤”的奥妙。
(二)嵌入汉字文化故事
漢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许与字的本意会有较大的差别,但因其具有趣味性和历史文化含义,同样也可以成为汉字的教学资源。如三国时期杨修将“盒”拆分为一人一口酥、苏东坡将“波”解释为“水之皮”等故事。此外,还有许多包含汉字文化内涵的诗词、字谜,如宋代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等。汉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诗词、字谜等嵌入讲解汉字,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学生生硬机械地学习、记忆汉字的形音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情趣,体会到汉字的魂、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笔者认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应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应从文化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汉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和兴.识字教学缺少了什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2).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