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洪华
摘要:以农业生态模式的发展道路为核心,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农业生态效益的促进作用,阐明农业生态建设要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模式,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农业;天人合一;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0-011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0.030
Study on Intervention Paths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Model
CHAI Hong-hua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model, the ideology'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agriculture were explored. It was illuminated that the way to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the ideolog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im at promoting and keeping a virtuous circul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 set up and perfe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 model, and then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國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关于农业的记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农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基于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思想家逐渐铸就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个体身心的整体和谐[1],它是中国长期农业文明社会形态下的自然产物。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人类的发展若能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也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近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时常出现有悖于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很多时候人类把发展建立于对自然的征服之上。现代农业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和过量工业辅助的投入,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严峻的农业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存续。对此,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3]。因此,农业生态学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单单着眼于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关系的农学问题,而要拓展到由人们的生产观和价值观所引起的带有环境科学性质的生态学问题[4]。
在目前农业的生态转型阶段,人类追求的农业目标已经扩展为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5]。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引入到农业生态模式的探究中,是把人与自然,人与农业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可以促进人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劳动和干预,让环境选择生物,让生物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6],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及农业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1 以“天人合一”思想开发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经济模式,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自然环境成为威胁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直接明了的关系,风调雨顺时农民可以获得丰收,旱涝灾害时农民则会食不果腹。而土地的不可变性,使得土地不仅维系着氏族公社到宗族家族群体的过渡,也维系着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演变[7]。“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在这种小农经济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造就了人们以追求“天人合一”为理想的宏伟目标。农业生产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进行的,这种特殊规律就是将生物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7]。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平衡的模式受到了多种因素的侵袭。例如,明清时期,官僚地主、勋亲等通过圈占、赐田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部分农民不堪重负成为流民,这些流民对森林树木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8]。在当今社会,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企业无疑是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源头之一。这些企业往往着眼于金钱和利益,使得小部分人大肆敛财,而大部分人遭受损失,继而影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要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应改变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产业模式,推行循环经济,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从人的角度出发,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保障农民的合理收入。
2 以“天人合一”思想开发农业社会效益
怀柔远人、协和万邦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传统文化社会概念本身就含有人类与外界自然界的耦合意味,讲求人与自然事物的和谐相处[9]。社会效益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整体和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一种整体进步。
《道德经》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回顾中国历史,社会繁荣昌盛、政治清明之时(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往往也是人民休养生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农业模式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追求天、地、人同存共生的和谐社会状态[9]。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高新科技是“天人合一”思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精准、科学控制施肥、灌溉等,有效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这一视角来看它可以创造大量的社会效益[10]。例如,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之路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有地区采用“猪—沼—果”的能源生态模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天人合一”思想对农业生态效益的促进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的探索中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农业生态化的道路,形成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11],这是一种符合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是Clements等[12]指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推行的作物生产技术无法实现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满足整个世界对物质的需求。
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发展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中国耕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面积,约占中国耕地总量的1/6[13]。但也有不少地区的农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可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哈尼族的梯田为例[14],其利用哀牢山地区的气候、地势、地貌、水土等综合自然环境,形成了一整套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并在哈尼族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逐步完善。哈尼族人们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创了梯田农业,这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的成功之举。自古以来哈尼族人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为他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类似的,太湖传统生态养殖系统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以桑基鱼塘系统为例,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废弃物和多余营养物质得到了循环利用,没有给系统外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鱼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的典型生态农业景观[15]。它协调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且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生态效益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6]。而农业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人类的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7]。
4 结语
农业发展既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又要秉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不能对后代和其他生物的需求构成威胁。因此,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介入农业生态模式的建构,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统一。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过程中,秉承和谐共处的理念,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保持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农业社会效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生产。在当今飞速进步的社会生活中,农业生态模式的发展要紧跟社会主义生态化建设的脚步,力求达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社会效益、农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模式,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參考文献:
[1] 邢有男.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智慧及其意义[J].学术交流,2015(5):27-31.
[2] 王慧亮,吴泽宁,郭 溪,等.基于生态环境损失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37(6):92-96.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
[4] 林文雄,陈 婷,周明明.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3):253-264.
[5] 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6] 卫路兵,卫润屋.浅论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J].甘肃科技,2012,28(6):143-145.
[7] 邵腾云.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分析[J].商情,2014(24):320-320.
[8] 蔡苏龙,牛秋实.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J].中国农史,2002,21(1):17-22.
[9] 贾 雯.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维度与现代复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4):18-24.
[10] 张 宇,张可辉,严小青.农业物联网架构、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J].农机化研究,2014,36(10):1-5.
[11] 胡火金.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J].農業考古,2007(1):104-109.
[12] CLEMENTS D,SHRESTHA A. New Dimensions in Agroecology[M].New York:Food Products Press,Haworth Press,Inc,2010.
[13] 宋 伟,陈百明,刘 琳.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水土保持研究,2013(2):293-298.
[14] 杨申宣,曹甜甜.以梯田为依托践行哈尼族和谐生态价值观[J].农业考古,2013(1):282-285.
[15] 朱冠楠,卢 勇,李 群.现代化背景下太湖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9-116.
[16] 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略论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J].学习论坛,2017(1):5-9.
[17] 税 伟,陈毅萍,苏正安,等.基于能值的专业化茶叶种植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12):170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