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依托于文本教材,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可以达到“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明理”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深入体会文本内涵,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朗读重点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和文章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确定朗读教学的特定目标。实际上,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都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提示,这对于帮助教师确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能起到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灰雀》这篇课文时,课后有个这样的练习题:“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主要的朗读方式,应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如,《小摄影师》中要求“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这样就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让学生分组角色朗读,并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语气;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时,应根据“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要求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此外,通过朗读教学的训练点可以看出,一般不对全篇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而是有选择的朗读,指出重点句型和段落,并将其作为朗读重点,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读技能。
二、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朗读基调
教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每一篇都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首先明确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读进行思考,应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就停下来想一想,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还有哪里不明白,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当学生全部读完之后,有可能就一下豁然开朗了,自然能够体会文章的情感。在朗读描写人物的文章时,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事迹来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所以朗读时应准确把握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因素。比如朗读《一夜的工作》这一课中的第七段和第八段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体现出作者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之情,通过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使学生为国家有这样的总理而倍感幸福与骄傲。在朗读描写景物的文章时,一般都是通过细致描写山河美景,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找出关键字词,注重重音朗读
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到课文的关键字词,并读出重音部分。重音是通过增加声音力度而体现出来的,所以朗读的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准确找到重音部分,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通过小青蛙与乌龟的对话可以看出青蛙与乌龟的不同之处,只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段落的重音,就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其中的“你们”、“大”和“绿”等词语都应该重读,这样才能显示出乌龟和青蛙的不同之处。
四、鼓励想象创新,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是一门注重积累的课程,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用教材教”,意在将教材作为例子,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为此,阅读教学应将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作为基本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其中第二自然段就对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进行了具体描写,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关联词将荷花的不同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指导方面,而且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潜在资源,引导学生创新想象: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千姿百态的荷花,让学生直观感受荷花的优美,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反复朗读,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感受荷花的姿态美与色彩美,再鼓励学生尝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或者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联系在一起说一段话,让段落内容更加完整。
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注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魏爱玲,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