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从 何来

2018-08-24 10:28王学彪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群臣玉璧秦王

王学彪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语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选入《史记》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其中“完璧归赵”一折中,有这样一句话“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教材对“嘻”注释为:“苦笑声”。《教材参考书》将此句译为:“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地苦笑声。”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也将“嘻”注释为“苦笑声”。《中学古汉语字典》(李国祥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3月版)中“嘻”字义项②“强笑,苦笑”下,所列例句即为此句。对于上述注释,笔者以为不合语境,有失妥当,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

查工具书,“嘻”确有“苦笑,强笑”义,如《汉书·灌夫传》:“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颜师古注:“嘻,强笑也。”但除此之外,“嘻”还可以用作叹词,表示“惊怪忿怒”。《礼记·檀弓》:“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伯鱼即孔子的独子孔鲤。母已经死了一年了,孔鲤却还在哭。孔子听到哭声,问:谁在哭?弟子报告说:孔鲤。孔子听,说:太过分了!孔鲤听罢,也就不再哭了。对于孔鲤“期而犹哭”的行为,孔子很生气,个中缘由是孔鲤的母亲是孔子休出门的妻子,对于孔鲤来说只是“出母”。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父在而母死,子为母服期(一年丧),若母已被父所出,子就不为出母服。孔鲤本就不应当为自己的出母服丧,现在服了一年的丧,已经超过了礼的规定,而过了一年仍还哭丧,就更不符合规定了,“守礼无违”的孔子对此自然非常惊讶和生气,用一个“嘻”字,将其情绪表露无遗。显然,“嘻”这里是指“惊怪忿怒”。另外,《吕氏春秋·行论》:“庄王方削袂,问之曰:‘嘻,投袂而起。”高诱注:“嘻,怒貌也。”

仔细思量两种义项,笔者认为将此句中“嘻”注为“惊怪忿怒声”较“苦笑声”更为合乎情理。

首先,让我们回到原文语境中。秦王第一次召见蔺相如时,蔺相如献璧后,因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巧使手段,从秦王手中骗回玉璧,并摆出一副与璧同归于尽的架势,胁迫秦王答应“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乃敢上璧”的条件。懊恼至极的秦王“恐其破璧”,强压怒火,应允了他的要求。

第二次接见蔺相如,秦王果然遵从先前约定,改章台为朝廷,设九宾大礼,且斋戒五日,可谓既“诚”且“尊”了。对蔺相如来说,不可一世的秦王能做到这些也算是“礼至义尽”了。不料想,小小的蔺相如却得寸进尺,出尔反尔,不但没有按照约定献上玉璧,反而廷斥秦王先祖,提出先割城后献璧的要求,并且将玉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试想,此时秦王及其群臣应作何感想,有何举动?那必定是先惊异,想不到蔺相如竟敢如此出言不逊,胆大妄为,接着便应是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开戏弄自己及群臣,秦国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在?司马迁用“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来记述当时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场面。那“相视”恰恰表明吃惊,那“嘻”自然就是因惊怪忿怒而发出的声音了。

否则,此处“嘻”若当“苦笑”讲,试问“笑”从何来?此刻,秦王及其群臣恐怕是笑不出来的。即使因无法处置蔺相如而感到无奈,也断然没有强颜陪笑的道理,因而,此處将“嘻”注为“苦笑声”,既不合秦王及其群臣的身份,也不合当时的情状。

好在,“吾道不孤”,这点浅显的见解,在一些学者的译注中得到了印证。如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将“嘻”注为:“一种惊讶恼怒的声音。”钱伯城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注为:“惊怪之声。”王伯祥先生主编的《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注为:“恨怒之声。”

尤其值得一提是,同样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也选入了这篇文章,“嘻”字注释却为“惊怒之辞”。一字两说,其可怪也欤?

综上所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中的 “嘻”应注释为“惊怪忿怒之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是叹词用作动词,发出惊怪忿怒之声,整句应译为:“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惊怪忿怒的声音。”教材具有权威性、规范性,非同小可,细小之处不可不慎,故敢陈浅见,敬请指正。

[作者通联:山东莘县一中]

猜你喜欢
群臣玉璧秦王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玉璧金龙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绝缨宴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