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18-08-24 10:52田培灵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朱自清原著名著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阅读量不足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限制。秉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負责的原则,我在如何有效落实阅读教学方面一直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并摸索出一点符合自己学情的阅读策略,即用课堂教学带动对经典原著的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是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普遍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名著内容久远,背景生疏,语言艰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一些学生根本看不出名著好在哪里。二,社会阅读环境不够健康,快餐文化成为了主流。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阅读风气的影响,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1.备课时把名著阅读自觉地纳入教学计划,教学时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渗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在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时都会把名著阅读纳入其中,把它看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渗透与名著有关的知识、背景、情节、人物等等,拉近名著与学生的距离,诱发他们内心强大的阅读欲望。例如,按教学计划《论语》是高一上学期要读完的名著,于是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是不是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像孔子一样呀?许多学生点头。我趁机感慨:唉,其实做老师的都期待着自己的学生能像颜渊他们一样就好了。看一些学生流露出迷茫的眼神,我继续卖关子:“颜渊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请大家从《论语》中去寻找答案吧!”在学生的期待求知中,我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布置。又如,上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后,学生沉浸在文中的悲愤情绪中,我抓住时机问:“大家想知道‘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具体经过吗?”学生强烈附和。我告诉他们,可以找来《朱自清散文精选》看其中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2.用课文唤起学生阅读“原典”的欲望。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实验证明:人的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多成分的。因此,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阅读教学才符合我们把握事物的思维规律。名著节选相对于整本书而言,正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节选的片段再精彩,终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人站在山脚,很难观其全景一般,在写作背景不明、情节不完整的情况下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因此,教师可以从名著节选的片段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名著。例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红楼梦》导读,使学生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用“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两个故事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至少先完成《红楼梦》前五回的阅读,最后再进行课文鉴赏。文中贾宝玉的形象分析是一个教学难点,因为选文中有许多以贬笔写宝玉的地方,许多学生对他的印象是幼稚、任性、花心等。于是,我让学生把《红楼梦》中重点写宝玉的章节找出来,读完以后,再来分析宝玉的形象。这时学生对宝玉就有了较完整深入的认识,理解了宝玉的叛逆行为,也认识到他思想的进步之处。

3.在课堂上展示名家的研究成果,激发兴趣。

许多经典著作都有名家的解读,展示一些解读成果,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论语》导读课时,我利用视频播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原来觉得《论语》高不可及、索然无味的学生,开始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孔子是如此的亲切,真理是如此的朴素,经典是如此的接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于是学生阅读《论语》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荷塘月色》课后有几条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其中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持否定态度。那么朱自清的散文到底如何,学生必须自己研读以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4.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好多名著已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看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引导他们去阅读原著,比较影视与原著的异同。并让学生试着当导演,重新设计一些精彩片段。接受挑战后,学生的阅读就比较投入了。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于目前的学情,把经典原著阅读完全放在课堂上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能做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提供课内阅读时间,渗透名著阅读理念。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迫下,急功近利的心理越来越强,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抽出时间去进行名著阅读。而语文学习从来都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情,名著阅读更是如此,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就必须让他们学会把功夫下在平时,所以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挤出时间来让学生看书。比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课文讲解,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结余的时间开设名著阅读课。让他们明白即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界线,尽量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融通整合。

课堂能提供的阅读时间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让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连成一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阅读指导工作,阅读的主阵地还得是课外。篇幅较短的作品,就在学期中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放在假期阅读。例如,进行《雷雨》(节选)教学前,我让学生先阅读《雷雨》全剧,提出两个问题:一、《雷雨》的主人公是谁?二、《雷雨》的主题是什么?然后限定几天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阅读。上《边城》(节选)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然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阅读《边城》全文。学生利用自习和周末时间,几天内完全可以完成阅读。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巨著则让学生假期阅读。阅读方法指导要灵活多样,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所有要求阅读的名著都让学生精耕细作,学生肯定消化不了。再说,不求甚解,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对于很难理解的作品,比如说《论语》《红楼梦》等,要求学生细读,老师在课堂上做充分的阅读指导工作。对于较易懂的作品,比如说《家》《大卫科波菲尔》等,要求学生假期自读就行。

三、利用课堂教学做好名著阅读的评价工作,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

我在指导名著阅读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例如,在高一上学期,布置过《论语》阅读一段时间后,我对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做了限定:每位同学按照计划的进度演讲自己最近研读《论语》的情况。这种演讲形式既考察了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又考察了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起到了检查、督促、诊断的作用。又如,在阅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每读完一部书后,布置学生写心得体会。学生写成的作品先在组内自评,然后组与组进行互评,最后评出的优秀作品,打印成电子稿件,油印出来,在班内传阅。再抽出时间举行读书交流会,并邀请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参加,担任评委,评出的佼佼者,推荐到“校报”上发表。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阅读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以上是我在名著阅读教学上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我坚信,通过广大同仁不懈的努力,“名著阅读”课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田培灵,安徽阜阳市城郊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朱自清原著名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漂流瓶
拔牙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