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有效课堂的着力点

2018-08-24 10:52苏常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爸爸课文课堂教学

《礼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其接受知识的情况,适时答疑解惑。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应精心设计,要问前有备。提问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重点,切中肯綮,忌漫无目的;要难度适中,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问语言应巧妙精彩,忌生硬晦涩。善问、会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高效。

一、层层设“问”,剥茧抽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问题的设计要自然连贯、前后的知识要有机联系,环环相扣,一步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的中心。另外,在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上也要花费心思,先易后难,由浅到深,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答对题目的乐趣,才更有动力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学生对问题如剥茧抽丝一般,感觉不到困难,又充满探究的兴味。

例如,学习林海音的散文《爸爸的花落了》,我在教学中就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走进深沉伟大的父爱。我提出了这样几个疑问:家境富裕的我,为什么爸爸不允许我坐洋车上学?下雨天,我赖床不想上学,爸爸为什么要打我?爸爸打了我,为什么又到学校去看我,给我送花、棉袄和铜板?为什么我会成为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我在爸爸的叮嘱中硬着头皮去给叔叔寄钱,从银行出来后,我为什么高兴地想快回家去,去告诉爸爸?为什么听老高说爸爸在医院去世时,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理解了“爸爸”对“我”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和热忱的鼓励,理解了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

层层设疑,剥茧抽丝,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蔓不枝,一条主线贯穿到底。

二、精心设“问”,迸发火花

在课堂上提问题,如果问题干巴空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激不起学生内心的波澜,燃不起学生心底求知的渴望,学生态度冷漠,没有思考的热情和动力,提问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提问时,要精心设计,使问题鲜活,能触摸到学生内心,让学生与课本有心灵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提问时,教师应热情鼓励、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教学就会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没有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你们最亲近的人,在你的记忆里,有关父母的哪些事、哪些细节是你最难以忘怀的?”这样一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人人有体验,所以大家在回答时很积极踊跃,把平时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都描述了出来。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我就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我”对父亲最难忘记的一件事。学生很快地找了出来——父亲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时,那肥胖的背影最让我难以忘怀。我又问道:“文中父亲的背影与你们父母日常生活中对你们关心的细节有没有相似之处?”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有。”这时我就总结到:写散文,要善于选择细节描写,至真至情是细节啊!学生点头赞同。

提问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碰撞,也容易擦出灵感的火花。

三、结合实际,因材设“问”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听讲状态,观察他们的神色,在提问时要适当区别,尽量让提问的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对水平差一些的学生,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尽可能的简单一些,趣味性更浓一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要适时转移,不让学生处于尴尬之中。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把他们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例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記》,我就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性提问。首先,我让班内音色好、普通话标准的同学给大家当众范读课文,这位学生也不负众望,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时,我观察学生的神色,发现有的学生神色急切,有跃跃欲试的打算,我就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等到分析创作意图时,我就找那些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人人都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课堂上不冷落一个学生,让情感的“温暖阳光”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因材设“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苏常涌,山东邹城市大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爸爸课文课堂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和爸爸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