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预设,它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着老师的教学理念,可以这样说: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探究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融入留时意识和“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留时意识。留时又包括给学生留时感知文本和留时思考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老师引领学生寻找言语生命之美的语文课堂也是难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美的感受缘于他们对文本的直观感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学生连作品是什么都不清楚,何谈美感?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读了朱自清先生那些对荷上之月及月下之荷美景的描写后,有一定的时间,才会在语言文学的导引下,发挥联想与想象,走进如梦如幻的清华荷塘夜景;再如,学生也只有在读了《项脊轩志》的文本后,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如:“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通过领悟,才能感受到归有光对已故亲人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阅读文本是学生感知文学作品之美的第一步。
其次,重视留时思考。老师对课堂时间的掌控很重要,而课堂节奏的快与慢要遵循认识规律,先思考,再领悟,拒绝填鸭式教学,把结果简单地告知学生,老师绝不能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等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师生应答课,表演课,那样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是没有什么深度的。一节“表演课”下来,你不妨问一问学生,他很可能说“热闹”“好玩”之类的话。这类回答很令人担忧,除了热闹与喧嚣,什么也没有,他们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他们在长期的师生共演中形成的机械地接受意识怎么改变?老师在宏观上掌控课堂节奏时,能否根据问题的思维难度而定,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别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师生问答课。
例如上《陈情表》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设计一组题目:“李密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的?”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快速问答;对第二个问题,要顿,让学生有时间整体去回顾课文,结合句段,理性归纳,而对于第三个问题,要给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如果老师这边刚提出来,那边就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结论,学生还有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吗?因此,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总能体现老师对课堂掌控的时间意识,老师一定要在一些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第二,“主问题”意识。“主问题”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
“主问题”是余映潮老师在评点上海徐振维老师的《〈白毛女〉选场》教学实录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余老师认为:主问题就是能对课文阅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提问或话题,每一个主问题又包括了许多的分枝问题,也即众多的分枝问题是围绕主问题而设计的,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能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既然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老师怎么设计“主问题”呢?我们可以试着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余映潮老師在执教《祝福》一文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认为呢?”学生阅读文本后,经过讨论发现,丈夫死于春天,被抢于春天,死于新春之夜。接下来余老师追问“祥林嫂一生为什么没有春天?”学生答完之后,他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女人?”可以看出,余老师主问题的设计切入点巧妙,高屋建瓴,连续追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吸引了学生阅读兴趣,启发了学生思考,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了《再别康桥》的主问题:“请诵读诗歌,说一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说出对母校的留恋、不舍,深深的伤感之情后,我追问:“作者笔下的康桥又有哪些景色,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当学生归纳完成,我再次追问:“既然情是伤感之情,诗人为什么要写美丽之景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很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所以,语文教学设计时要有“主问题”意识,而且“主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课题,我们依然在语文教学设计之路上摸索,但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总结方法,就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程家敬,安徽阜阳市红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