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美,是品出来的

2018-08-24 10:52王珂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味背影文本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主张“让精神上的欢乐来支配孩子”。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也提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沸腾的精神生活”。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只要我们用心教给学生去细细品味,慢慢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美,全都是能够让学生“沸腾起来”的源泉。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美是怎么品出来的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粗略谈一谈我浅陋的体会和认识。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美

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支柱,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规律性。朗读需要我们一定程度的指導,我们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文本的内容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

比如我在教《背影》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的父爱。特意叮嘱学生要反复朗读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在学生找出“父亲是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我引导启发孩子进行想象朗读——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神态,进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并且,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这种将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

二、比较揣摩体会句子的美

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比较揣摩呢?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

例如,我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原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改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学生在这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很快读出原文“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种比较揣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三、抓住关键词句再现文本的美

比如鉴赏诗歌,我们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妙词佳句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达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就是用了典型的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了一层无言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荒凉的氛围,由此体现出主人的无可奈何的落寞的心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关键句子,我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亲身体验永留艺术的美

用心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联系实际生活,变似懂非懂为深刻理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表演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到父亲此举的不易。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作者用“探”“攀”“缩”等词的妙处。

语言的品味、文学作品的解读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些看似很平凡的词,看似很平淡的话,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把它们引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中来。这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注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也就变得更加丰盈有趣,富有创造性,并且让文学作品艺术的美永留学生心间。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美。文学作品语言的美,一个“读”字是体会不到的,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初中的孩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使用各种方法,教给他们用心体会,慢慢品味,他们一定会在课堂上“沸腾起来”。

语言的美,是品出来的。

王珂瑞,山东曹县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品味背影文本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