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关雎》常遇问题及化解方法

2018-08-24 10:52马守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关雎格律淑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关雎》作为《诗经》首篇,是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格律和韵味。

格律,指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一系列准则。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范畴,可以说是以乐和诗的美学总结,主要是指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有的老师“引读——译读——品读——唱读”四环节环环相扣,课堂结构脉络清晰,知识点明确具体,师生对话效果也很精彩,注重了知识性的有效教学,很有中国诗歌的格律美。但没有涉及到“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而“赋、比、兴”是《诗经》专有名词“六义”之中前“三义”,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没有讲一下“赋、比、兴”确实是有点缺憾。就像雪白宣纸上几朵怒放的红梅,开的灿烂,开的美丽,但只是由于缺少了几线淡淡的墨痕(“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诗歌意境等的勾勒,似乎少了一点梅花固有的神韵。

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在想象后描述,能较好地起到意译诗文、理解主题的作用。虽然课堂环节稍显凌乱,给人感觉不是很完美,但是,无论是重章叠句,还是老师诗一样的导引、启发,以及《关雎》诗歌的影响等,都注重了对学生审美感受的熏陶,人文性稍微强一些,很有深谷幽兰的韵味。

似乎,大多数老师都没有注重格律和韵味的有机结合。

怎样做到格律与韵味的有效结合呢?

一、重在预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多美的词,多美的句子!可是,《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則,没有充分的预习,就影响诗歌的诵读,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更难以领会诗歌固有的格律和韵味。

二、重在诵读

事实上,我们一直是以初四时间紧任务重为借口让自己低头往前走,使自己的课堂缺少了朗朗诗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如:关关—雎鸠,那么古诗的格律和韵味特点自然就出来了。

三、重在方法指导

风雅颂赋比兴是《诗经》六义,所以在教学《关雎》时,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侧重对“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能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学生知其义明其魅。《关雎》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所以,再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关雎》格律与韵味的有机结合。

四、重在体会情感

在教学《关雎》时,很多教师也总是以初中孩子比较敏感免谈爱情为借口,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总是浅尝辄止的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后,能准确背诵古诗就草草了事。

学习《关雎》抓取关键词“君子”,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文中君子和淑女的爱情,树立起对高尚感情的尊重之心。2600多年前的君子,通过学会弹琴鼓瑟这一高雅的爱好来赢得心上人的芳心,弹琴鼓瑟,这可不是一般平常人家所能够做到的,但是,君子为了爱去学习,为了爱去提高自己,就赢得了高尚的爱情。反观现在,有些男子为了爱去学习,但他去学习打麻将,学抽烟,学跳舞,学打游戏……通过对比,学生们自然就可以理解正确的爱情,从而树立起对高尚爱情的尊重之心。这样,以关键词“君子”演绎为路径,让学生认知《关雎》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君子”“淑女”的形象,反观现代的爱情观,对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教育,这教学内容吻合了课程目标。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也达到了格律与韵味的有机统一。

马守东,山东莱芜市口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关雎格律淑女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做淑女好难
快乐的小淑女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文艺小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