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每篇作品都有总结性的关键词句和段落。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就会准确而迅速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一、抓住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
1、关注课题,捕捉关键词。题目又叫文眼。很多时候,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所以,只要关注了文章的题目,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大体的把握。如《词语的变迁》一题,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词语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如《用奇谋孔明借箭》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借箭”设疑:“谁向谁借箭?”“怎么借的?”“从借箭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末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就告诉我们是诸葛亮借箭,他是一个“神机妙算” 的人,一下子文章的大体内容就掌握了。
2、紧抓首尾句,理解课文内容。开头结尾往往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这些词句,也就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围绕这些语句展开教学,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是《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完全可以抓住它文末的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容,从而感受诸葛亮计谋的奇特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篇章如此,段落往往也是如此。一个段落的开头句大多有提示、概括的作用。如写人记事的文章,首句往往是概括全段或是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如冰心的《忆读书》,在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多读书”的往事来体现“读书好”时,通过2——11的学习,就会发现“七岁时”“那时”“这段时间”“到我11岁时”“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条明晰的时间线索,就很容易的把握了作者所读的书,进而理解“读书的好处”就非常容易了。如果是说明类文章,段落中的首句大多是概括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豆腐颂》一文,每段的首句就分别概括了豆腐的特点。第2段“豆腐可和各种新鲜的颜色、奇异的香味配合”写了豆腐是色彩,第3段“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说明了豆腐的营养价值高,第4段“豆腐是公元前一百六十多年前發明的”则说了豆腐发明的时间早,第5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阐明豆腐的文化内涵,第6段“豆腐烹调技巧最有名的是麻婆”概述了豆腐的烹调。类似的,还有《中国茶》《埃及金字塔》等。
二、挖掘词句内涵,丰厚文本
具体的词句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善于借助文本,勾连学生经验,为学生理解和领悟关键词句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引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到达文本深处,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落花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收获花生时,展开了花生好处的讨论,发现花生具有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人生理想。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围绕句、段、篇的语境,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挖掘词语的深度,丰厚文本的内涵。请看“体面”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齐读)
师:齐读很难听出同学们的理解。谁能带上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我听到了一个词——“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是……
师:有些困难。同学们,你看我的穿着,体面吗?——好看吗?还行。呵呵,穿的好看就叫体面。那长的呢?(漂亮)也叫体面,这是长得体面。由此可见,体面就是外表光鲜漂亮。——哦,你还想说。
生:看人不要只看外表,还要看他的内心。
师:我听她强调——不要“只”,你能把那个“只”读出来。
(生再读,强调“不要‘只讲体面”)
师:好多了。这句话是说人能不能讲体面,那讲体面有错吗?
生:没有。
师:如果说我穿的邋里邋遢就来上课,你觉得可以吗?(不可以)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啊,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还要做有用的人。来,再读这句话——
……
上面这个片段中,教师就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深切理解了“体面”的涵义,甚至赋予了词语情感的温度,词语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了精神和语言的水乳交融。
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张海英,吉林榆树市新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