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母题” 凸显思辨

2018-08-24 10:50孙慧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母题高尔基族人

孙慧丽

【案例背景】

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主题”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就教学情况而言,这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并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传递的主题,也显得有些简单和老套。学生一言以蔽之: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牺牲的悲剧英雄。整体感觉,欲教却乏力。

徐昌才老师在《比较拓展主旨——〈丹柯〉创意教学案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一文中,曾将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进行求同的比较,认为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上有诸多相似,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均含有反思英雄,批评民众,启发民智的思想内容。”徐老师的分析引发了我对相似性背后规律的思考:这是否可以归结为某一类作品?这一类作品是否具有共通的创作模式?

透過主题,不难发现,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母题元素——“英雄”。传统英雄母题作为一个叙述单元,在文学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模式,衍生出系列类型,形成一条母题链。所以,在同一母题的影响下,两篇小说的诸多相似并非偶然。相似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实际上是共同沿用了母题链中某些环节,是作者对同类母题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对“母题”的探究,将整篇小说的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如何创作”的层面,从人物形象入手,对重要语句进行思辨探讨,进行了本次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初读:概述人物形象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我们是读着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长大的,今天阅读了《丹柯》,请同学们概述一下丹柯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勇敢 意志坚定 有牺牲精神 有领导才能等

2.同学们从性格和品质的角度概括了丹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除了这两个角度,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概括人物形象呢?(外貌)文中有这方面的描写吗?

PPT展示:“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

3.作者说“美的人总是勇敢的”,这句话你认同吗?

生:赞同。因为他具有崇高的品质,所以由内而外,显得很美。

生:赞同。这里是指一种心灵美。

生:赞同。临危不乱,表情镇定,在恐惧的族人的衬托下,显得美。

生:不赞同。这不符合现实,美丑与勇敢无关。

4.有的同学反对,难道这个常理高尔基不明白吗?可他却仍然这样表述。有的同学将美由“外在美”内化为“心灵”、“品质”的美,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按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应该把这句话改成“勇敢的人总是美的”,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述呢?高尔基真的想表达心灵美吗?

不是,因为丹柯是主角,是一个正面的英雄,有主角光环。

总结: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乔峰、杨过、令狐冲,无不长相出众,特别是杨过,金庸的描述是“容貌清秀,双目更是灵动有神”,便有了“一见杨过误终生”的美句。他们并非因为武功高强而显得帅,而是作者一开始就像高尔基一样把他写成了一个俊美的男子。这就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虽然违背了客观事理,却遵循了艺术的真实。

PPT展示: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以勇气、俊美、体力著称

太阳神阿波罗(Apollo)

阿喀琉斯(Achilles)

忒休斯(Theseus)

伊阿宋(Easun)

阿伽门农(Agamemnon)

俄狄浦斯(Oedipus)

二、研读:寻找相似情节

让他们的相貌与众不同,方显其果敢与勇气,这是“英雄”这类文学作品特有的现象,就让我们以这个作为一个参照,除了“外貌”以外,作者还为主人公设置了哪些这类“英雄”主题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请同学们依据课本、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小组讨论。

1.困境。文中的困境有哪些?

外族的入侵 可怕的森林 恐惧的族人

为什么要让族人表现出恐惧?

衬托作用

族人一开始就表现出恐惧了吗?

没有,静默沉思(想来想去)——思想衰弱——恐惧——献出自由

为什么不让族人一开始就表现出恐惧呢?

这是凡人在困境中的常态,因恐惧而脆弱,因脆弱而妥协,最后丧失了底线,而这恰是英雄降生的最佳土壤。

2.考验。一群原本和谐地跟着丹柯走,并且相信他的人。但因为路途的艰辛,人性的软弱、自私开始作祟,他们归罪于丹柯,将所有的愤懑和埋怨都发泄到了他身上,情绪一步步升级:“抱怨”——“怨恨”——“审问”——“辱骂”——“围住”,直至变成生死敌对。在这途中,丹柯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心的动摇,这成为他英雄之路的考验。

3.神助。英雄秉天意而生,当其陷入困境,总有天神相助。丹柯挖出了自己心照亮了族人前进的道路。原本这样的情节是最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都默认接受,并且愿意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既寄托了读者美好的心愿,希望实现自己无法达成的力量,也表达了读者对善良正义一方的心理倾斜,希望他们可以获得胜利。比如:

PPT展示:

《水浒传》中宋江受困还道村,躲入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救了宋江一命。

《列子·汤问》中的夸父:“弃其杖,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三国演义》中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一声惊雷。

4.牺牲。最后丹柯献出了生命,并且不被族人理解。这是一类悲剧英雄常见的模式,还有一类是大团圆式的喜剧英雄,但悲剧的震撼力会更强大,也更符合实际,因为英雄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必须要有牺牲的准备。

三、思考:探究母题规律

这些情节反复出现,为什么我们反复阅读这类小说却不会觉得雷同?

有相似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比如考验,可以有多种设置(钱财、美色、身体等),神助也可以有多种类型(自身的、外在的),所以不会厌倦雷同。

PPT展示:写不厌的母题

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他们称为主题。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母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麗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以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这些题材重复地出现在各种小说里,重复在人类的意识里,却并不使我们觉得厌倦。为什么呢?因为每篇小说里都有作家自己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母题的理解。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母题是客观的,主题是复杂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情感倾向、社会背景、主题思想等来选择母题链的每一个环节,高尔基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悲情的丹柯,就基于时代背景的需要。

PPT展示:背景补充:

《丹柯》是高尔基1895年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在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创作了“丹柯”这一光辉的英雄形象,颂扬了在黑暗中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希望能借此照亮黑暗中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就《丹柯》这一课形成一条完整的母题链:异貌(俊美)——困境——考验——神助——牺牲

四、拓展:同类作品比较

在“英雄”这一宏大的母题下,《丹柯》这篇小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母题链,比较《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这一人物的塑造,谈谈两者的母题链有什么异同?(可以延伸至课外)

明确:《西游记》除了“异貌”(美猴王)还有“异生”(破石而出),“考验”和“困境”都有,但最后不是“牺牲”而是“成圣”,以美好的结局收场。

结语:今天我们创作的角度,帮大家透过文本找寻背后客观、宏大的母题,希望借此让同学们对“英雄”这类作品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脉络。

【教学反思】

为什么“美的人总是勇敢的”?答案很多,从客观事理的角度,这是不成立的。那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应该如何理解呢?其一认为“美”是心灵美,与品质相关;其二认为临危不乱,没有花容失色,如此镇定的姿态应当是美的;其三认为主角光环,作为英雄人物,本就是完美的。其实三种答案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各有其合理性,但从创作的角度应该是第三者,这是“英雄”母题链的基本环节,尽管后来经历了反传统的类型,例如“卡西莫多”,但不管是俊美还是丑陋,都可以归结为“异貌”,即“特别得美”或“美得很特别”。这是教学起始阶段就需要理清的问题,后续的研读就会水到渠成,走向回归“母题”的正途。

同时,母题元素繁多,一篇小说毋须全部具备。英雄母题的具体元素并非仅止于以上五类,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具备全部母题元素,缺少其中几项并不会影响母题的延续性。翻阅四大名著,像“异生”(孙悟空出生方式)、“婚姻”(周瑜与小乔),“落难”(林冲屡遭迫害、家破人亡)、“结义”(桃园结义)、“成圣”(孙悟空最终得道成仙)等环节比较常见。但这些环节并没有在本篇小说中出现。同类母题,结局有悲有喜,人物有多有寡,主题有单一有复杂,作者会根据创作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个体化的继承、借用、改造和创新。课文之外,教师不妨做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准确。

通过对母题分析,既可以从纵向研究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民族在相同母题下的文化差异。回归母题,有序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小说在母题方面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脉络,真正让学生学而生趣,学而有得。

猜你喜欢
母题高尔基族人
教学中的母题研究介绍
我的爱和恨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跨年,爱的母题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论萧红童年母题中的死亡叙事
突厥语民族灵魂外寄母题初探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