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谓道,形下谓器

2018-08-24 10:50曲阳刘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

曲阳 刘春

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主张“道”与“器”有机结合。而今,“核心素养”业已出台,其内容框架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纵向维度到横向子项所对应的内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灵”的一面,“灵肉兼备”与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谋而合。有关“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诸多素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等系列研究值得深入。

一、搁置争议,明辨价值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一育人目标,秉承着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到了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这一分类,教育界引发了强烈争鸣,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核心”二字。

(一)“核心素养”刍议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核心”解释为“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1],“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2]。据此,核心素养涵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所习得的主要能力。这显然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阐述的“三方面”“六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总体框架有出入。当然,援引方的论述,也都有此异议,而这也正是专家学者们争议的核心所在。

凌宗伟在《“21世纪核心素养”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完善》中表明:“核心素養不是唯一中心素养,而是多元素养;是每个人接受教育之后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基础素养、共同素养,而不是高标素养、个性素养。核心素养还是一个变量,有层次之分,也会因时、因地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3]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目的核心内容的阐述则明确教育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对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其要义在于“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解决“基础需要”是核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此,我们的追问便是,多中心是否真的无中心?其实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其执着于“核心”还是“综合”这个词义,不如考虑这六大素养何为关键,何为辅之;如何才能相辅相成,彼此玉成。林崇德先生有言“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焦点并非“核心”,而在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切中要害,因材施教,借助强势带动颓势和弱势的举措。

(二)语文核心素养内涵重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语文素养”作了详细的阐释:“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4]可见,“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定义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也兼顾并举。因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应基于语文素养,并进一步精炼升华,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的人。而这恰恰与“核心素养”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故而,将“核心素养”灵活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有裨益。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情审视

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提出之后,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诸多领域已取得较大突破。但是,与“应试教育”如影随形的“素质教育”,一直无法将其益处淋漓展现,这恐怕是提出“核心素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旨在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进而将学生培养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人文性浓厚的学科之一,是学习各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根植“核心素养”,应夯实“课标”中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具备其他方面的素养;而不是如“流水线”一样,让每个学生都一样“产出”。作为教育者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学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还是一名有思想高度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是“课标”中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的一个明显区别。而在“三维目标”的指向定位下,学生走出课堂能否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所要具备的能力与必备品格,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关键,也是“课标”中语文素养所要明确的立足点。

教学在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前提下,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仍是借鉴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题旨,遵循“三维目标”框架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多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一些优秀教师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博弈中,寻求平衡,希冀突围,但教学内容依旧偏向于知识、技能、方法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则略显疲软。这一无奈之举,使得学生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发展较弱,更别谈生发所谓的兼济苍生、家国情怀了。然而,这正是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国学学习的立足点之一。

其实,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本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近年来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很大原因在于一线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落实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畸重,人文性畸轻;因而,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是重中之重。

三、教学策略探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5]。可见,教育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局限在本学科的圈子里研究。要加强学科间联系,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思维中吸取经验,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助力。为更好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倡教学反思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反思的主体,在教学反思中要明确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因而教师在反思自己的同时要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自己。

1.自我反思。子曰“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日志来记录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在记录中,不仅仅是对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出现问题的简单记录,还要以此为落脚点反思在前一教学阶段中的不足,如何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每位教师的教学记录风格不同,对其启发、帮助的方向也就不同。当然,还可以通过听课、交流探讨、网络学习等途径来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可在反思中催化“核心素养”的效力,将其合理安排在教学的每个细微处,进而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2.交流思想。理论与实践向来是最好的搭档。实践的不足可能折射出教师理论层面的浅陋和偏离,导致不能学以致用。因而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问题,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反思问题的症结,进而妥善解决。当然,语文教师在对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理论进行大量研究学习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的教学逻辑思维进行研究,进而全方位地思考揣摩语文教学。在清晰学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每个学校因教师群体的不同,难免存在教师水准参差不齐的现象。优秀教师能够又好又快地进行调整,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做到淡定处之、从容应对。而对于缺乏经验、思想保守的老师而言,“应试教育”的套路会长期恪守,其表现在于更多地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然而,每位教师都是一面镜子,都有自身优势与特长。教师在反思中应学会反躬自身,“以人为鉴”。江苏省特级教師洪宗礼的《小橘灯》经专家点评为“课上得精彩是精彩,就是忘了学生”[6]。这使得洪老师在反思中明确讲台不只是老师的练功台,还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沟通学生。成功的课堂不是单看教师的学识,应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智慧。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最困难的事业。优秀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当下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科学归纳和艺术分析的比重分配不均。为应对考试,多数中学教师能够很好传授语文工具性的一面,但是艺术分析层面则点到为止,致使中学语文课堂更多地演绎出教育者的“独舞”。故而,为更好地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改变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师讲学听”、“死气沉沉”的现象,教育者应该放下“居高自傲”的身段,扮演好“朋友、知己者”的角色,秉持亦师亦友、尊重彼此的态度,多渠道走进学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诸如,对老师和课堂的期望、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教师的智慧,在与学生的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达到精神的共通,改变语文课堂教师“独白”的授课形式,达到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因材辨势,促进学生发展。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遵循教学原则

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教师除了要保证所传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心生对祖国文化的敬重,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承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语文学科虽然更多注重的是思想层面,但是对于工具层面的知识也不能忽视。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层面就是“文化基础”,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师在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同时,也要确保自身的知识储备质量,不能将错误或未有定论的文化知识按照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这与教师的引导角色相悖,更与“核心素养”中的精神相抵。因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做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播的桥梁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语文和数理化不同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而数理化则更多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来让学生明白知识语言。相比理工科的教学模式,语文应该有所借鉴。教师讲授课文主要是把课文中作者在选字用词的推敲,各种修辞、表达方式的斟酌,如何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的思路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能更好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而,在教学成效上,宿构套嵌者不在少数。可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更多摘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的思考角度与各自生活加以联系,进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体悟生活中的种种情境,使学生的习作饱含真情,启人心智。

3.与时俱进,巧妙铺垫。伴随信息科技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学语文教师要能善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其更完美展现其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画面中更深刻的思考。如《荷塘月色》,其语言文字、修辞的巧妙运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出荷塘月色的美景,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作者字句间所饱含的情感。再如《列夫·托尔斯泰》,虽是选讲课文,但是值得研发。语文教师可一反常规,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先将托尔斯泰的墓地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埋葬于此?是拥有巨额物质的财主,还是精神富有的大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基于学生的各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启发作用,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简言之,辨证施治。这种有的放矢,有区别的教学,可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完整的发展,进而落实“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形成其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中医用药讲究疗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宜操之过急,应按照语文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在保证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并能做到迁移拓展。例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教师在讲授母爱如水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去爱自己的母亲,也要尊重天下母亲的伟大。当下孩子不喜欢灌输太多鸡汤,他们更喜欢去经历,去遇见,去感受。所以,语文教师不要一味泛化母爱感人,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在为母亲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做一回家务等日常琐事中,促使学生自己去经历体悟,回味感知。

(三)贯穿教学过程

教育学中将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求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在“三维目标”模式中,相互观照,有所侧重。对于字词、作者、写作背景等基础知识方面,教师应该把话语权彻底交还学生,以养成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占用课堂大半时间去不断重复,反复强调。教师要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方式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有限的学习内容之外,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自己查阅工具书、文献的过程中,学生在记忆的同时还会有所思考和感悟,不仅仅能培养其基本能力,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当然教学的过程不必仅局限于“三维目标”的固定模式。自古以来,少年多才多艺远胜成人的事例不胜枚举。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潜力充满自信,敢于打破常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创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方向机制灵活地进行分组,把不同的教学任务合理分配下去,定好规则和方向。为了实现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教师最应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针对学生所产生的诸多看法,为其拨开云雾,使其在思想的交锋、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进而找到人生方向,为学生日后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四、结语

好老师离不开学生的推动,钱梦龙曾说“教学本身充满了活力,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我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我学生的心血和智慧,我由衷地感激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这潜在的思想际会,浸润于“核心素养”烛照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此间,学生成长为教师心灵的后裔。对每一位孜孜以求的语文老师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将所读、所思、所想与更多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以“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训检点警示自身,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身,强大自己,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因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会是老师的心灵后裔。

参考文献: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02.

[3]凌宗伟.“21世纪核心素养”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完善[J].教师教育论坛,2016(10):88.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付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2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