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二字窥心绪,矛盾心态见真人

2018-08-24 10:50舒文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冬景北国郁达夫

舒文昌

从文章开头读到倒数第二段的时候,笔者发现,作者的心境是淡然平和、清虚宁静的,情感是明朗的、悠闲的,但读到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发现作者的心境是躁动不安,无所寄托,情感倏忽变得“无聊”起来。这样的话,全文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前后矛盾,殊为龃龉。为何作者的心境突然变得“无聊”起来呢?解读文学作品,要了解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个性气质和思想动态诸多方面,才有可能接近作者要表达的写作意图,捕捉到作者的写作心境。郁达夫认为,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应该成为散文和小说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确实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自我叙述的性质。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因文见人,依人观文,人文互见,二者彼此印证,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互文性的表达。循着这样一条作品解读路向,我们再来看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前后矛盾的情感,探秘作者“无聊”背后的原因,剖析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就变得可能了。

笔者之所以把关注的焦点从作品转向作家身上,着力于作者当时写作心境的探究,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只抓住了《江南的冬景》中描述的几幅冬景图及其特点,说到文章主旨时,无一不是认为,此文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丽冬景的热爱,而对作者的写作心绪未给予一定的关注,于“无聊”一词视而不见。挖掘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态,可以克服教学中见文不见人的短板,弥补文本解读存在皮相之见的不足,还原作者的本来面貌。

第一,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有助于揭秘作者顿生“无聊”的原因。明晰作者“无聊”的缘由,也就把握了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

《江南的冬景》写于1935年12月,是从上海南迁杭州后写的一篇绘景抒情散文。作者在上海时,利用各种刊物发声,不惧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坚持自己的思想文化立场和政治观点,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郁达夫确实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南迁杭州实属無奈之举。他曾向好友刘大杰表明迁杭的原因,信中有“意亦在暂时避去普罗嫌疑”之句为证。但是,迁杭后郁达夫还是坚持自己的思想立场,及时发声,抨击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的行径。上海的日趋严峻的形势,时刻牵动着郁达夫的神经,这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他的心情,进而左右着他的写作心境,使得文章的情感时而淡然冲虚,时而突感“无聊”。

在上海进行的激烈思想文化斗争,使郁达夫身心疲惫,渴望精神的归属感和心灵皈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郁达夫的新欢王映霞也厌倦了漂泊异乡的生活,也希冀回到杭州,过安稳的日子,经营自己的生活。郁达夫渴望“落叶归根”,妻子也是“飞鸿倦旅”,夫妻二人心有灵犀,想到了一块,回到故乡杭州也就水到渠成。江浙的山水秀美,亲切的民俗风情,一下子让郁达夫找到了家的感觉,生命威胁和敌我斗争全抛诸脑后。名声在外的郁达夫频繁接受社会名流的邀请,他也借此机会,畅游江浙的大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获得了暂时的闲适和洒脱。《江南的冬景》便是作者沉醉江南山水美景和人文美景的一种表现,记录了作者的悠闲自在的心境,但这种宁静淡然只是暂时的。然而,才雄志大的郁达夫,终究是不安分的,也是不甘沉寂的。他说:“我是个喜欢寻求浓厚的刺激的人。我在杭州住了几天,觉得杭州这地方真太沉闷,太平凡极了。我虽然厌恶上海,但上海有浓厚的刺激可寻。”郁达夫此时有点后悔了。其实,当初鲁迅也曾劝阻他迁居杭州,写了一首七律诗送给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这样写道:“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即是明证。迁居杭州后的心有不甘,和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是作者“无聊”的一大原因。

第二,郁达夫迁居杭州后,作者为家庭生计问题、个人抱负和国家形势所困扰,这也是作者深感“无聊”的原因。郁达夫未南迁杭州前,就托人租好了房子。作者大半生都在外漂泊,生活不稳定,卖文谋生,收入也不稳定,此时渴望一种安稳的生活,加之妻子王映霞也想有一个完整稳定的家,二人都有意愿,建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了建造房屋,郁达夫四处举债,他自己也疲于应付造房的琐碎事情。好在郁达夫才气纵横,早已蜚声文坛,名重当时,交际广泛,人脉丰富,帮助他的人很多,找他约稿的刊物不断发来邀请,这一方面解决郁达夫一家的生计问题,但也耗费了郁达夫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这样,作者的稿费收入还是入不敷出,他只有不停完成约稿,为此折腾得心力憔悴,心烦意乱。贫困问题是困扰作者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作者突感“无聊”的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才华满腹,具有担当精神的的文人学士,郁达夫对自我期许甚高,虽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文名远播,但即将进入中年,仍为家庭生计发愁,自身具有的才能与现实处境不匹配,也是一个生不得志的穷酸寒士,心里的愤懑憋屈和忧郁不乐可想而知。一想到亲人对自己的期待,郁达夫也是黯然神伤,徒叹奈何。他在《郁达夫日记集》提及母亲对自己的厚望,说“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没出息的幼子能早自成立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事业无成的感慨和辜负母亲期望的愧疚。他的这种志不得伸的抑郁,不经意间在文章里留下了痕迹,打破了江南美丽冬景给予他的宁静淡然的心境,“无聊”心绪又涌上心头。

作者虽然远离了充满思想文化斗争的上海,但心忧国事,关心时局变化。这也是作者心生“无聊”的一大因素。有人认为,郁达夫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顾好友鲁迅的劝阻,从上海南迁杭州,一头扎进江浙山水的怀里,享受自己的世外桃源,因此给他贴上软弱妥协的标签。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值得商榷。

《江南的冬景》对江南世俗人情的描写,暗示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和关切,昭示了作者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义与担当。在描写江南旱冬的时候,作者隐约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说旱冬有助于提高麦子的收成,但人口因此受到损伤,旱冬持续时间长,人容易患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这表明作者没有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作者不是一个只关注自我感受,清高自负,高自标置的知识分子。他的颓废与奋斗,他的闲适与激愤,皆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彼此关联。无论是怜悯劳苦大众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反对虚伪封建伦理道德,抒发爱国情怀的《沉沦》,作者的自我解剖和指摘时弊皆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

《江南的冬景》对北国生活经历的深情依恋,和对自然美景的难以割舍,显示了作者忧虑国事的爱国情怀和积极有为的理想抱负。庸常的琐碎生活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作者虽然回到故乡杭州,但对北平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气候环境和民俗节气熟稔于心。作为一个在北平生活很久的人,作者对曾经的生活体验历历在目,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吃花生米,饮白干,对这些北平的习俗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可见作者作者对北平的依恋之深。北平的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也烙印在作者的脑海里。文章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作者开篇却写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景形成对比衬托,目的是为了衬托北国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的各自特色和各有好处,绝无抑彼扬此之意。作者对北国生活的“最有劲”的评价和对江南冬景的“可爱”的褒赞,即是佐证。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北平生活的喜爱,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官的满足和享受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北平曾是作者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它承载着作者的奋斗梦想和生命体验。我们不妨把《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两篇散文对照起來读,或许对此有更深刻的阅读感受。作者在《故都的秋》里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这里,作者把北平当做自己的故乡,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对北平的钟爱。并且作者对北平的钟爱到了深沉依恋和难以割舍的地步,如“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北平的秋天已烙印作者的心里。

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后,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对中国的侵略范围逐步扩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帝都北平也因此形势突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郁达夫在日记里记载:“北平、天津、济南等处,各有日军进占,看起来似乎不得不宣战了,但军事委员会只有了一篇告民众宣言的准备。”作者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行为极为不满,其爱国情怀溢于言表。明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作者对北国冬天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和体验,由此表现出的对北平的深厚感情和家国情怀,这不仅仅是一般的旅行体验,而是带有复杂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第三,《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不是一次性写成的,作者被生活琐事耽搁,陆续写成的,作者前后写作心境不一样,文章表达的情感也不同。郁达夫在日记里,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前后创作过程,他在1935年11月24日说:“《玉皇山在杭州》(《时代》)《江南的冬景》(《文学》)《志摩诗集序》(《宇宙风》),这三篇文字,打算廿六以前写了它们。”可见《江南的冬景》乃是约稿之作,赚取报酬的文字。他又在1935年12月1日写到:“为续写那篇《文学》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写至午后写毕,成两千余字。”可知《江南的冬景》的创作曾中断过,前后持续好几天。至于被中断的原因,郁达夫在日记里也提及,主要是忙于应付各种约稿,深感建房之事的烦琐,心忧日军侵略,感叹四十功业无成,这些复杂情绪都是导致这篇散文创作中断的原因。作者的写作心绪前后不一样,文章表达的情感当然有异。“无聊”一词包含作者太多复杂的心绪,和深刻的生活感受以及人生体验。

总之,本文把内语境(文本)和外语境(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等)结合起来,剖析郁达夫的写作心境,既有利于对文本的准确、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也可以克服见文而不见人的阅读弊端,还原读者一个矛盾而真实的郁达夫。

猜你喜欢
冬景北国郁达夫
阅读《江南的冬景》的两种方法
吴描玉
冬景
白桦生北国
贵人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早冬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谁的雪季